全國政協常委周漢民: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創新模式爲區域協同提供了經驗與借鑑

8月19日,在第七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拍賣會現場,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原副主席、上海公共外交協會會長周漢民以“G60科技創新的九大啓示”爲主題發表主旨演講。他表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作爲區域協同發展的典範,其創設的科技創新模式不僅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更爲全國乃至全球的科技創新和區域協同提供了寶貴經驗與借鑑。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的科技創新模式,本質是通過制度創新打破行政壁壘、通過資源共享提升創新效率、通過產業協同放大規模效應。”周漢民表示,“其價值和意義已超越地域範疇,成爲國家戰略實施的關鍵支點。”

在周漢民看來,深入分析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創新模式的核心價值與深遠意義,有助於進一步推動區域協同發展和國家創新體系的完善。

周漢民認爲,G60科創走廊的發展有九大啓示:一是制度創新:打破壁壘與優化配置。主要體現在跨區域協同機制的突破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的探索兩方面。其中,在跨區域協同機制方面,首創“央地聯動、省市支持、區域協同”機制,通過聯席會議辦公室,實現九城市幹部跨區域合署辦公。積極推動政策協同和立法協同,如設立跨區域知識產權保護協作中心,這一創新機制打破了行政層級和地域限制,爲全國區域協同發展提供了“制度破壁”的樣板。在要素市場化配置方面,通過“G60科創雲”平臺,實現科學儀器共享和創新券通兌,同時建立了長三角首支規模達100億元的跨區域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打破財政資金的地域限制,推動科技資源從“分散獨佔”轉向“共享共用”,爲全國要素市場化改革提供了實踐經驗。

二是經濟賦能:提升產業與創新能力。主要表現爲產業集羣全球競爭力的提升和創新策源能力的躍升。其中,在產業集羣方面,G60聚焦大飛機、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戰略性產業,形成“研發在上海、製造在周邊”的協同模式。在創新策源能力方面,九城市集聚了1262個重點實驗室、3.65萬家高新技術企業,科創板上市企業數量佔全國1/5。這表明該區域從“跟跑式創新”逐漸轉向“引領式創新”,爲突破“卡脖子”技術提供了集羣化攻關平臺。

三是社會貢獻:構建普惠創新生態。主要體現在人才流動與公共服務共享以及中小企業創新支持體系的構建上。其中,在人才流動與公共服務共享方面,建立了長三角人才一體化發展聯盟,實現人才資質互認、外籍高層次人才永居推薦認定,截至目前累計吸引30餘名外籍人才落戶。在中小企業創新支持體系方面,通過“1 + 365”科技成果拍賣機制,年均交易額超300億元,構建科創路演中心聯合體等,爲中小企業提供全生命週期融資支持。

四是戰略意義:助力國家與全球發展。主要包括成爲長三角一體化的核心引擎和提供全球科技競爭的“中國方案”。作爲長三角一體化的核心引擎,G60九城市GDP佔全國1/15,進出口額佔全國1/8,推動長三角從“分散協同”轉向“制度型開放”,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提供了可複製的協同路徑。

五是理論實踐:驗證創新經濟學理論。主要體現在創新生態系統理論驗證和“有效市場 + 有爲政府”的協同範式探索。在創新生態系統理論驗證方面,G60通過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產業協同”的全鏈條生態,驗證了“開放式創新”理論在區域尺度下的可行性。在“有效市場 + 有爲政府”的協同範式上,政府通過制度設計彌補市場失靈,市場通過資源配置推動效率提升,形成了“雙輪驅動”模式,探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創新的新機制。

六是生態重塑:構建“科創共同體”新範式。主要包括要素高效配置機制和創新鏈與產業鏈動態耦合。在要素高效配置機制方面,通過“九城聯動”打破資源孤島,建立了人才共享庫、科研設備共用平臺、跨區域創投基金,實現技術、資本、人才等要素的“按需流動”。在創新鏈與產業鏈動態耦合上,以市場需求爲導向,形成了“基礎研究(合肥量子實驗室)—技術轉化(蘇州中試基地)—量產應用(嘉興智造工廠)”的垂直協作鏈。

七是產業升級:打造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羣。主要表現爲產業鏈韌性強化和新舊動能轉換加速。其中,在產業鏈韌性強化方面,針對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戰略性產業,建立了“供應鏈地圖”和風險預警機制。在新舊動能轉換方面,傳統制造業通過“數字賦能計劃”接入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全鏈改造。

八是制度試驗:破解跨域協同難題。G60科創走廊在政策協同和治理模式上取得突破。其中,在政策協同方面,首創“科技創新券跨域通兌”制度,企業可異地購買九城科技服務。在治理模式創新方面,成立市場化運營的G60聯席辦,採用“輪值主席 + 專業工作組”機制,避免了行政主導的低效問題。

九是全球治理:輸出中國方案與提升規則參與能力。主要包括創新廊道模式國際推廣和國際規則參與能力提升。在創新廊道模式國際推廣方面,其“多核驅動、廊道鏈接”模式被東南亞、非洲等地區借鑑。在國際規則參與能力提升方面,通過舉辦G60科創峰會、發佈《國際創新合作白皮書》,主導制定人工智能倫理、綠色製造等領域的“軟規則”。

周漢民表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的科技創新模式在重塑區域創新生態、驅動產業轉型升級、制度創新試驗、服務國家戰略以及全球科創治理等多個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對區域協同發展、國家創新體系重構以及全球競爭力塑造作出了多維貢獻,爲“十五五”期間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

“未來,隨着G60科創走廊向‘全球科創網絡重要節點’升級,其經驗將進一步推動中國從‘世界工廠’向‘全球創新高地’轉型。”周漢民同時建議進一步加強對該模式的研究和推廣,深入挖掘其潛力,爲其他地區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借鑑和參考。同時,持續關注全球科技創新發展趨勢,不斷完善和優化G60科創走廊的科技創新模式,以更好地適應未來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