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趙冬苓:建議農民基礎養老金提至最低300元

兩會建言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聚焦民生福祉,提出全國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將提高20元,引發廣泛關注。

在此背景下,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編劇趙冬苓繼續圍繞農民養老問題建言。

全國人大代表、編劇趙冬苓。(受訪者供圖)

趙冬苓通過深入調研發現,農村老人對養老金制度心懷感激,但生活依然節儉,目前一百多元的養老金標準在農村生活中起的作用有限。她建議將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到300元,以逐步縮小城鄉差距,讓農民有更多安全感和尊嚴。

南都對話:

南都:爲何今年關注提高農民基礎養老金的問題呢?

趙冬苓:最近一段時間內,我注意到有學者不斷提及農民基礎養老金低的問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國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將提高20元。我認爲增加20元是好事但還遠遠不夠,對於60歲以上老人,100多元的基礎養老金難以保障基本生活。

南都:你爲這個事情做了哪些調研?這筆養老金對農民生活有怎樣影響?

趙冬苓:我通過多個渠道作調研。我比較瞭解農村生活,我的婆家來自農村,老人對於每月收到100多元的養老金很感動,但生活依然節儉。例如我公公很喜歡趕集卻不捨得買東西,有時候趕集半天只捨得買一把韭菜。我認識的家政阿姨,她也家在農村,以前每月養老金僅80多塊錢。此外,我主要通過在網上找資料、徵求學者意見來獲取更多數據。

從這些調研來看,100多塊錢養老金無法爲農民羣體提供安全感,這筆錢在農村生活中起的作用有限,農民在日常開銷上非常謹慎。對於糧食自給的農民來說,300塊可以應付不少日常開銷,當然500元能提供更多安全感,讓農民更體面更有尊嚴地生活。

南都:農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到什麼標準比較合適?以什麼作爲參考依據呢?

趙冬苓:我認爲第一步至少要提高到300元。目前,農民基礎養老金遠低於各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如果能逐步提升至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更理想,但考慮到1.3億60歲以上農民的養老需求,財政壓力較大,300元是一個相對務實的標準。

南都:目前各省農民基礎養老金差異很大,有必要統一全國標準嗎?

趙冬苓:統一全國農民基礎養老金的難度較大,但可以設立最低標準,比如第一步提高到300元,並允許各地根據情況上浮,但不得低於該標準。目前全國平均143元,上海高達1400多元,這種差距需要逐步縮小。

早在2017年,國家就提出要統一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但進展較慢,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及“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我認爲應該加快步伐。

南都:農民基礎養老金和城鎮職工基礎養老金相比,差距很大,你怎麼看?

趙冬苓:目前城鎮職工基礎養老金水平達到幾千元甚至上萬元水平,而農民僅幾百元,差距懸殊。這種差距是歷史形成的,農民沒有單位職工的養老福利,政府和企業不會替他們繳納養老保險,完全依靠個人積累。作爲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應逐步縮小這一差距,實現共同富裕。

南都:如果要提高農民基礎養老金,錢從哪兒來,誰來承擔?

趙冬苓:過去中國存在巨大的“工農剪刀差”,農民曾通過繳納農業稅爲國家做出貢獻,政府也長期以低價向農民徵地再高價售出,這部分收益應當部分回饋農民,所以應由財政承擔基礎養老金的提升。

而且相比城鎮養老金,提高農民養老金對促進消費、擴大內需的效果更顯著。中國有1.3億農村60歲以上老人,消費能力有限,若適當提高養老金,不僅能改善他們的生活,也能促進經濟增長。

採寫:南都記者黃莉玲 宋承翰 發自北京

南都全國兩會報道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