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張濤:要鼓勵商業航天拓展海外市場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代表國務院,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在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
3月5日上午,全國人大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張濤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要進一步發揮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在低成本、高效率、市場化等方面的優勢,搶佔國際市場,加速航天強國建設。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張濤。受訪者供圖
當前民營商業航天企業拓展海外市場業務受限
商業航天開啓新科創時代,成爲全球競爭的戰略高地,民營企業是推動科技創新、助力商業航天蓬勃發展的關鍵力量。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的政策開放,爲商業航天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商業航天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產業發展呈現良好勢頭。
“我一直關注商業航天產業的發展,也在不斷了解行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張濤說,去年全國兩會期間,他就提出了關於推進衛星互聯網業務准入制度改革,發揮民營企業創新優勢的建議。
我國商業航天產業發展起步相對較晚,目前處於不斷髮展的過程中。張濤認爲,當前民營企業在商業航天領域的活力還未得到完全釋放,民營商業航天企業的優勢還未得到充分發揮。比如,我國尚沒有關於衛星出口的專門政策,相關政策散見於現有政策中。
《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提出“支持商業航天國際合作,包括髮射服務,以及衛星整星、衛星及運載火箭分系統、零部件、電子元器件、地面設施設備等產品技術合作”。國防科工局、發展改革委發佈的《關於加快推進“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中也提出“積極支持整星出口”。
“雖然這些政策鼓勵衛星出口,但不夠具體詳盡,缺乏可操作性。”張濤表示,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在實際出口衛星產品的過程中沒有可遵循的具體程序,主管部門也沒有可以引用的衛星出口制度作爲批准依據。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在拓展海外市場業務時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當前海外市場,尤其是“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對中國民用商用衛星出口業務需求旺盛。
他表示,我國擁有強大的工業製造能力和完備的工業體系,商業航天企業出海憑藉製造優勢,結合技術創新、市場拓展和國際合作等多方面策略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優勢,應通過政策創新,鼓勵先行先試和技術創新探索。
建議儘快出臺商業衛星出口的專項政策
張濤今年帶來的建議是,儘快出臺商業衛星出口的專項政策,明確程序與要求,鼓勵有商機的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儘快走出去搶佔海外市場。
“首先,制定支持衛星出口的專項政策,明確審批流程、標準要求,提升審批效率。”張濤表示,對於涉及相關技術不在《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所列類目的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可探索在做好監管的基礎上,允許企業直接出口民用、商用衛星整星。激發民營經濟活力和創造力,鼓勵企業投身科技創新,加速佔領國際市場,提升中國商業航天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在加速開拓國際市場上,張濤認爲,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具有面向國際市場快速響應、技術先行的優勢,建議鼓勵具備能力的企業發揮自身優勢,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對民營商業航天企業以商業目的承接的國際合作業務給予政策支持。
“比如建立審批綠色窗口,對包括商業公司整星出口、整星在軌交付及部分單機組件出口等國際業務加速出口政策審批力度與效率,提升中國航天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他說。
其次,他建議要對明確的國際合作合同進行政策支持,由於合同簽署需要經過雙方政府同意並拿到中方政府部門出口許可,可以按照合作情況直接給予國內民營商業航天企業政策支持,設立專項審批直通車。
他表示,國內民營商業航天企業通過發展出海業務,能夠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與國際合作能力,構建全球產業新生態,提升中國商業航天產業鏈的整體繁榮發展,搶佔全球太空基礎設施的發展先機。
記者/張建林
編輯/白爽
校對/劉軍
運營編輯/劉茜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