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殷其龍:統一換電設施解決“補能焦慮”

中國交通報記者 王曉萌

對新能源出租汽車司機而言,省時快捷的換電模式比充電更受歡迎。但五花八門的換電設施,卻成爲一種廣泛存在的困擾。

帶着廣大出租汽車司機的“補能焦慮”,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出租汽車有限責任公司一線司機殷其龍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提交關於新能源汽車統一電池及換電技術標準的建議。

從參軍入伍當汽車兵,到退伍從業至今,殷其龍開了幾十年的車,第一次開上新能源汽車時就感到其明顯的優勢——提速快、沒有頓挫感、夠安靜。“新能源汽車好開,但我跟重慶的同行和其他城市的行業代表都瞭解過情況,大家普遍反映,換電還不夠方便。”殷其龍說。

卡扣式、螺栓式、電磁鎖式……換電技術不統一,車企各自爲政建設換電站,互不兼容。針對現狀,相關部門出臺了《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產品規格尺寸》國家標準,對新能源乘用車及商用車的蓄電池模組規格尺寸進行了規定,但實際應用中仍存在多種非標準尺寸的電池。

除了電池規格的兼容難題,還有不同品牌車輛的通信協議、接口等方面的差異,使得換電站難以做到對所有車型的良好兼容。加之換電站投資成本高,單個換電站建設成本超過200萬元,加上備用電池,每座換電站投資數百萬元,且未形成換電網絡,一個試點地區往往需建多座換電站。

“這造成資源浪費,特別是如重慶、深圳等中心城區密集的區域,土地資源稀缺,但爲滿足末端客戶的充電需求,頻繁建設互不兼容的換電站。”殷其龍說。

殷其龍建議相關部門積極推動換電站統一換電標準,打破車企與換電運營商之間的行業壁壘,確保不同品牌的新能源汽車能夠在標準換電站換電;在高速公路服務區合理增建充電樁和換電站,同時在高速公路下道口等關鍵節點合理佈局充電設施。

另外,殷其龍建議鼓勵國內相關企業和機構積極參與國際新能源汽車充電換電通信協議標準的制定工作,將我國積累的先進技術和豐富經驗融入到國際標準中,爲新能源汽車出口打好堅實基礎;加強國際合作,共同開展新能源汽車充電換電領域的合作項目,攜手研究和解決充電換電通信協議中存在的共性問題,推動全球新能源汽車充電換電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來源:中國交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