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王杜娟:技術人才永遠不會飽和,要對職教發展有信心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黃丹瑋
當前,職業教育成爲打造大國重器、推動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
然而,全國人大代表、中鐵高新工業總工程師兼中鐵裝備集團首席專家王杜娟在調研時發現,職業教育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亟待破局。
王杜娟指出,當前職業教育存在產教融合“合而不深”、社會認可“熱而不高”、培養體系“通而不暢”等問題。
“部分職業院校過於急功近利,基礎教學不紮實,學生入學不久就急於實習掙工資,將職業教育變成了變相培訓。”王杜娟直言,這種短視行爲不僅影響學生知識技能的積累,也阻礙了職業教育的長遠發展。
面對這些困境,王杜娟今年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建議。在深化產教融合方面,她倡導推行“教育工廠”模式,鼓勵企業工程師、高技能人才到職業院校兼職任教,同時安排職業院校教師定期到企業掛職鍛鍊,以此實現技術經驗與教學資源的共享,讓職業教育更貼合產業實際需求。
爲從制度層面保障職業教育發展,王杜娟建議,建立全國性的“產業工人數據庫”,推動技能認證實現跨地區、跨行業互認;建立由國務院牽頭的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並將職業教育發展情況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覈指標體系。
此外,她還建議在中小學教育中增設“職業啓蒙課程”,組織學生走進工廠、車間實地實踐,改變長期存在的“重學歷輕技能”固有觀念,提升職校學生與教師的社會地位,進而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
在王杜娟看來,真正的技術人才永遠不會飽和,大國重器和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職業人才。
“我們不能只追求研發的高端化,品質控制同樣是大國重器走向高端的關鍵,這就需要大量具備專業知識背景的職工。”王杜娟說道。
在她看來,當前所謂的“人才過剩”,實際上是行業性、結構性問題。“隨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原有的知識結構跟不上時代發展,才產生了職校生供大於求的假象。”
王杜娟進一步解釋,職業教育在適應社會需求方面有着獨特優勢,憑藉與產業更緊密的聯繫、更靈活的課程設置等優勢,其轉型速度甚至可能超過普通大學。“只要職業教育能緊跟時代步伐,及時調整專業和課程設置,就能培養出契合市場需求的技術人才”。
在AI時代的浪潮下,王杜娟建言,職校應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開發個性化學習系統,實時動態分析產業人才需求,併爲求職學生精準推送崗位信息。她特別指出,要將AI應用深度融入職業教育教學過程,讓學生熟練掌握AI工具,使之成爲未來求職的有力“武器”。
王杜娟滿懷期待地表示,未來職業院校應聚焦培養具有數字化意識、開放包容心態和專業精神的人才,持續爲國家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