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率先突破萬家大關,上海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已達1.26萬家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上海近日出臺新政助推中小企業發展。

“上海已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超2.2萬家,包括1.2萬餘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857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129家上海市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4月11日下午在上海市政府新聞發佈會上,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蒲亞鵬介紹《上海市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若干措施》(下稱《若干措施》)相關情況時表示,如果按時間計量,平均每3.5個小時,上海就會誕生1家專精特新企業。目前,全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到1.26萬家,在全國首先突破萬家大關。

《若干措施》共包括6個方面20條具體措施。比如,提出加強全鏈條培育,建設上海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梯度培育數智化平臺,支持企業“小升規、規轉強、強轉股、股上市”,目標到“十五五”末,全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量翻一番,達到2萬家左右。

激勵“強轉股”,發揮國有基金引領作用,形成規模1000億元的基金羣,面向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加大直接投資力度。支持“股上市”,加強專精特新專板建設,協調解決企業上市遇到的訴求問題,深化擬上市企業服務。

蒲亞鵬介紹,《若干措施》從三個方面降低企業成本。降低數轉成本,支持一批數字化服務商,加強優質“小快輕準”解決方案和產品供給,對企業購買數字化服務的,予以不超過合同金額30%的補貼。降低融資成本,設立4000億元“專精特新貸”,其中信用貸款總規模超2000億元,予以企業最高30%的貼息支持。實施“專精特新專項擔保計劃”,力爭擔保規模突破200億元,提升單戶擔保額度上限至3000萬元。

上海從2011年在全國率先啓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在全國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中,上海已三次榮獲全國第一。隨着大模型、具身智能、6G、量子計算等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快速發展,技術加快迭代、企業加速成長,專精特新企業羣體結構不斷優化。

蒲亞鵬在回答媒體提問時稱,當前上海專精特新企業表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成爲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近兩年營收平均增長率7.6%,5000餘家企業淨利潤增長超過20%。

“今年1-2月,全市規上工業、服務業專精特新企業產值(營收)同比分別增長3.8%、13.2%,高於全市1.3和6個百分點。同時,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走向資本市場,全市四成A股上市公司、七成獨角獸企業都來自專精特新企業。”蒲亞鵬說。

在產業方面,八成以上企業在產業鏈關鍵環節及關鍵領域發揮“補短板”“鍛長板”“填空白”重要作用,GPU、大飛機、郵輪、千帆星座、AI大模型等重點領域,都有專精特新企業的身影。專精特新企業貢獻了全市七成以上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平均研發強度超過10%,知識產權總數超52萬項,戶均知識產權44.8項。

此外,上海也正在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開放衆多新賽道領域,讓中小企業找到落腳點。

蒲亞鵬說,目前上海專精特新企業“更年輕”,近一半的企業成立不滿10年,七成以上創始人創業時不到40歲;“更新銳”,七成以上企業屬於“3+6”產業領域,八成以上佈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更具全球視野”,超過2000家企業實現國際化發展,智能服務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新材料、基礎軟件等紛紛出海,成爲拉動出口的“新引擎”。首批市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中,專精特新企業佔比達到九成。

他介紹,下一步,將瞄準新興領域、未來產業的高成長、高估值、種子型中小企業,建立專精特新、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潛力庫”,以數字化、綠色化、國際化爲重點,推動專精特新企業向“新”而行、向“專”發展、向“高”成長,讓更多中小企業在新領域、新賽道跑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