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春灌面積近四億畝
水利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5月下旬,全國春灌面積近4億畝,春灌工作已近尾聲,爲奪取夏糧穩產豐收打下堅實基礎。
今年以來,我國部分地區發生嚴重旱情,威脅糧食安全。水利部門充分發揮灌排工程體系作用,加快建立健全農業節水增效制度政策體系,有效提升抵禦乾旱的能力,夯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水利基礎。
應對旱情,及時澆灌是關鍵。陝西省水利廳農水處工程師胡戰峰介紹,陝西省充分發揮大中型灌區、抗旱機井、機動水泵、溝道補水泵站、湖庫調蓄的作用,靈活調配,綜合利用水資源,最大程度地保障農業灌溉用水。
安徽省淠史杭灌區、引江濟淮、駟馬山引江、淮水北調4項重大水利工程累計跨區域調水11.64億立方米,有力保障合肥、江淮分水嶺地區及皖北地區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需求。
調度黃河流域劉家峽、萬家寨、小浪底等骨幹水利工程加大下泄,保障沿黃河省份抗旱用水需求;調度長江流域三峽水庫加大日均出庫流量,爲湖北沿江地區取水創造條件……面對旱情,水利部及時調度流域骨幹水利工程,確保抗旱用水需求。同時,加強雨水情監測預報,制定供水保障方案,特別是發揮大中型灌區抗旱主力軍作用,堅決打贏這場抗旱攻堅戰。
我國耕地灌溉面積超過10.8億畝,2024年耕地灌溉面積上生產的糧食產量約佔全國總產量的80%。“大中型灌區畝均產量爲全國平均水平的1.5倍到2倍,是旱地的2.5倍到3倍。”水利部農村水利水電司副司長許德志說,灌區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主力軍。
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通,淠史杭灌區是我國特大型灌區之一,實灌面積超千萬畝。灌區以佛子嶺、梅山等六大水庫爲水源,2.5萬公里長的七級渠道縱橫交錯,保障灌區耕地旱澇保收。“十四五”時期以來,灌區開展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實施了27個單項工程,支渠以上骨幹渠道整治改造19條,新建、加固或重建各類渠系建築物682座,新建或改建量測水站點275個,提高了工程運行的安全性、可靠性,灌區糧食年產量達148億斤。
廣西百色水庫灌區工程正式通水,河南西霞院水利樞紐輸水及灌區工程試通水,寧夏青銅峽灌區啓動現代化改造工程……“十四五”時期以來,我國現代化灌區建設取得新進展。水利部數據顯示,我國已建成大中型灌區7300多處,形成相對完善的蓄水、引水、提水、輸水、排水工程網絡體系,耕地灌溉面積持續增加,爲端牢“中國飯碗”夯實了水利基礎。
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助力糧食生產,必須大力發展農業節水灌溉,建立健全農業節水增效制度體系。
在安徽省淠史杭灌區管理總局調度中心的電子大屏幕上,灌區水情、雨情、墒情和水閘控制等各類數據盡收眼底。“我們以數字孿生灌區建設爲牽引,實現了水資源配置、供水調度和水旱災害防禦等核心業務的數字化,加快推進灌區從粗放用水向節約用水轉變,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安徽省淠史杭灌區管理總局局長呂平介紹,目前灌區來水預報、需水預測、供水調度等更加科學、精準、可靠。
“截至2024年底,全國節水灌溉工程面積達到6.38億畝,其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超4億畝。”許德志說,“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從2014年的0.530提高到2024年的0.580,耕地灌溉畝均用水量從402立方米下降到347立方米,實現了灌溉面積、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產量穩步增加。”(經濟日報記者 吉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