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國化”走火入魔,賴當局刪除戶籍人口“漢人”表述引衆怒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5月14日電(燕新臺)近日,有島內網友發現,賴當局行政機構網站在介紹臺灣地區已設戶籍人口時,悄然進行了表述調整。原表述“以漢人爲最大族羣,佔總人口96.4%”被改爲“2.6%爲‘原住民族羣’,另外來人口占1.2%,‘其餘人口’佔96.2%”。“漢人”二字消失了,被“其餘人口”取代。
此舉引發大量島內網友強烈質疑,認爲這是民進黨及賴當局爲推行“去中化”意識形態而使出的又一“爛招”。臺灣“梅花新聞網”引述島內網友批評稱,“(對民進黨來說)原來‘漢人’是禁語”“要‘去中化’,怎麼文字還用中文”“可悲,(民進黨)只會篡改歷史”。
面對民意反彈,賴當局行政機構發言人李慧芝將責任“甩鍋”給“監察委員”鴻義章,稱調整表述是爲“促進族羣平權”,因鴻義章認爲原有描述“不利於消除族羣歧視”。
臺北市議員李明賢在社交媒體寫道,這種假學術之名,企圖撇除歷史、血緣聯結(的做法),能代表“政治正確”嗎?他指出,賴當局“去中化”已走火入魔,並調侃乾脆以後將中文改成“臺文”。
中國國民黨“戰鬥藍”發起人趙少康批評,民進黨因不想與中國文化掛鉤,不承認自己是“漢人”,找不到“政治正確”的祖宗,只好用“其餘”矇混過關,並痛斥其“仇中”“脫中”,恨不得把血都換了,成爲美國人、日本人。
中國國民黨民代謝龍介反問賴清德,嚮往大和民族有需要做到這種程度嗎?前民代蔡正元也在社交媒體諷刺稱,“臺灣”這個由中國人取的名字,應該改爲“其餘”。
臺灣《聯合報》評論指出,從教育課綱淡化中國史、地圖上“中國”字樣消退、涉外場合迴避“漢文化”,到如今連人口分類中“漢人”二字也遭除名,這一連串操作恐非巧合,而是一場經過縝密設計的“去漢化”運動。
臺灣“中時新聞網”署名文章稱,有理由相信這股“去中化”“去漢族化”的逆流,未來必然會不斷擴散到臺灣各個角落,屆時所有與中國文化有任何聯結的元素,恐怕都岌岌可危。臺灣《風傳媒》專欄文章指出,民進黨爲跟“中國”劃清界限,用了很多方法,但事實上無法剪斷兩岸人民之間的千絲萬縷。
臺灣《中國時報》社論直言,政治人物把臺灣地區96%的主體族羣全部變成“其餘”的無根浮萍,那是多麼殘忍無情的一顆暗黑之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