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觀察/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打造國家級 AI 戰略
華碩董事長施崇棠表示,臺灣應該強化自身優勢,迎接AI2.0時代。 記者餘承翰/攝影
人工智慧(AI)浪潮正在快速席捲全球,華碩(2357)董事長施崇棠認爲,臺灣擁有全球最強的AI伺服器供應鏈,具備了「算力工程能力」,但是在這一波快速興起的AI浪潮中,臺灣不應該只滿足於全球最強AI伺服器供應鏈的地位,而是應該強化自身優勢,思考自身定位,也就是說,如果AI真的是新一波浪潮,臺灣應該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又要制定哪一種國家級的戰略?
AI2.0時代把握三大先機
2023年生成式AI、即ChatGPT橫空出世震撼了全球,2024年AI進入商業爆發年,包括AI PC、資料中心與模型API市場迅速爆發,2025年除了DeepSeek的震撼,邊緣AI與主權AI也紛紛推出,加上全球供應鏈重組與地緣政治挑戰。
面對這一連串的挑戰與變局,施崇棠指出,2025年已經成爲各國檢視主權AI部署、數位治理及AI策略的轉折點。這也導致AI正在從技術探索期,進入AI應用競賽與國家佈局的AI2.0時代。
在這一場全球競逐AI的賽局中,美國是大語言模型與平臺霸權,中國大陸則是佈局全封閉或開源模型,日本則是以AI來應用在各個場域。他表示,臺灣應該以算力、模型、應用這三大優勢,建立可落地、場景導向的國家AI,臺灣不應該與美日歐等大國,比拚大語言模型與平臺霸權。
在AI 2.0時代,施崇棠認爲,臺灣擁有三大戰略優勢。首先,具備全球最強AI伺服器供應鏈的「算力工程能力」,臺灣能打造AI超級電腦,具備從資料中心到邊緣設備的系統整合能力,GPU系統產品在全球佔有近九成市佔率,臺灣也具備自行設計與營運超級電腦的能力,並能爲國外客戶打造一流的主權基礎設施。
其次,臺灣擅長開源模型客製化的「模型工程能力」,也就是臺灣能將開源大語言模型,針對在地需求做優化,打造主權AI,透過壓縮、蒸餾、調教技術,降低AI訓練與推論的成本,讓更多應用普及化。
共築具主權性基礎建設
第三,臺灣也擁有豐富垂直場域導入經驗的「應用導入能力」。臺灣累積了40多年成千上萬家中小型獨立軟體開發商(ISV)與系統整合商(SI),涵蓋了製造、醫療、金融 、零售與物流等多個場域,這些廠商最能瞭解在地需求,並把AI模型快速落地成具體解決方案,進一步把AI算力與模型真正轉化爲產業價值,這也是推動AI產業應用與發展的最大目的。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臺灣若要發揮最大的AI競爭優勢與效益,他認爲,必須匯聚國家級的戰略計劃,才能讓臺灣的AI競爭力不只是單點突破,而是系統化,成爲推進國力的一部分。
施崇棠呼籲政府,應持續整合政策與產業,共築具主權性的AI基礎建設。
施崇棠強調,50年前他見證臺灣個人電腦(PC)產業的起飛,今天則見證AI的浪潮,他深信「臺灣的AI未來,不在模仿,而在創造可信共創的亞洲路徑」,華碩也將持續作爲AI轉型的實踐者,與臺灣一起在AI地圖上寫下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