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觀察/產業應變 三面向走出新格局

川普將對進入美國的半導體相關產品課徵100%關稅,甚至不排除以先低後高的「逐步升高稅率」策略,最終達到200%或300%關稅,迫使美國企業將生產與採購轉回美國,尤其是跟AI與國防相關的晶片。換言之,「產業迴流美國」是川普的核心戰略。

依經濟部的說明,臺灣對美國出口主力爲資通訊、顯卡和伺服器等產品,佔對美出口七成多,這些都是232條款的調查範圍。此外,依川普對半導體產業的現行關稅說明,臺積電因已承諾投資1,650億美元,應該已取得關稅豁免。

山雨欲來,政府與產業界皆高度警戒。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得思考將面臨三項重大挑戰:

首先,可能對臺灣成熟製程產業造成的衝擊。對於如聯電與世界先進等廠商來說,因無資金赴美投資,恐將面臨高額關稅挑戰。此外,位於美國的格羅方德將是這領域最大的受益者之一,與我國廠商一消一長之間,可能帶來競爭格局重大變化。

其次,將對半導體供應鏈帶來的巨大壓力。高額關稅將讓成本大幅提升,除少數廠商外,我國上下游供應鏈即便想赴美投資,因涉及鉅額資金、各項條件限制與經營成本議題,或將被迫放棄美國市場,正面臨兩難困境。

第三、半導體產業格局正在轉變。倘若中小企業廠商爲了突破困境以結盟方式赴美,雖能減少關稅衝擊,但可能因資金排擠效應,降低對臺灣本土的投資,甚至造成產業空洞化,動搖臺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戰略地位?政府相關單位應深入探究與分析。

短期來看,廠商只能依川普即將公佈的關稅措施來思考如何因應;但長期來看,以下幾點建議供參考:

一、支持與協助廠商擴展其他市場

除了美國市場之外,政府應協助廠商分散與擴展其他市場,探究新機會。舉例來說,由經濟部國際貿易署的進出口貿易統計資料分析顯示,與2023年相較,2024年我國出口至歐盟金額年減9.1%,而今年1月至7月與去年同期相較減少9.5%。歐盟多數都是先進國家,人口數多,擁有龐大消費力,是個充滿機會的市場,有助於我國廠商經營發展。

二、應以半導體爲基礎深化軍工產業

與美國相關軍工廠商談判與協商,以技術移轉或投資/合資方式,結合我國相關企業進行國際合作。若能再整合我國現今的晶片製造優勢,着力於特定的武器系統或裝備開發,將可強化軍工產業的發展。

此事對臺灣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它能深化國防力量;更在於它能以強勢的半導體產業爲基礎,創造出高成長性的優勢產業,以促進經濟成長,而非僅依賴半導體產業。例如,發展更精準的無人機/無人艦艇、飛彈系統或衛星組件等。

三、設法提高國家整體的系統整合能力

現今社會所面對的問題多爲跨領域的複雜議題,非單一技術所能解決。例如,軍工產業不僅僅是武器製造,也是感知感測、AI、自動駕駛、後勤支援等知識與科技的整合。若能具備整體解決方案能力,將能輸出高價值的獨特系統,進而擺脫代工宿命。

從長遠發展角度來看,臺灣人才與各項資源有限,最好能以半導體產業爲基礎,思考如何借力以擴展至其他產業,並促進其健全發展。在大國的威迫下,我們別無選擇,僅能依形勢變化快速轉型。但蛻變雖痛苦,也是成長的契機,期待臺灣產業能在此變局下走出另一番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