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公病」全球已24萬例90死 CDC發布旅遊警告

中國廣東省屈公病增加,美國CDC和臺灣衛生福利部都提出旅遊警示。(取材自佛山發佈)

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發佈旅遊警告,呼籲民衆注意在亞洲、南美洲、非洲和印度洋部分地區傳播的「基孔肯雅熱」(屈公病,chikungunya)疫情。衛生官員報告,屈公病病毒透過病媒蚊叮咬感染人類,6月以來在中國廣東省蔓延,確診案例逾7000例。歐洲疾病防治中心數據顯示,2025年屈公病病毒已在全球造成24萬病例和90例死亡。

6月以來在中國廣東蔓延 確診逾7000例

CDC在8月1日發佈二級旅遊警告,建議居民前往中國時加強預防措施;中國大多數病例報告發生在廣東省佛山市。CDC也對其他已通報疫情的國家,包括玻利維亞、肯亞、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馬約特羣島(Mayotte)、留尼旺島(Réunion)、索馬利亞和斯里蘭卡,發佈旅遊警告。

CDC並指以下國家尚未報告疫情但風險較高:巴西、哥倫比亞、墨西哥、印度、巴基斯坦、菲律賓、泰國和奈及利亞,民衆前往旅行時,應保持謹慎。

CDC資料顯示,屈公病症狀包括髮燒、關節疼痛腫脹、頭痛、肌肉疼痛和紅疹。感染後,病症通常持續2至12天;有些患者可能出現極端症狀,病毒可能致命。老人、新生兒和潛在疾病患者更可能需要接受醫療。

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逾半數患者會出現發燒相關症狀。若有嚴重併發症,包括心血管、神經系統和多器官受累,可能需要進加護病房。

屈公病目前尚無已知的抗病毒療法,可使用藥物來控制疼痛和發燒。有兩種屈公病疫苗已獲監管部門批准,但未廣泛使用。今年5月因出現嚴重不良事件通報,聯邦官員已建議美國暫停接種該疫苗。

WHO指稱,屈公病1952年在坦尚尼亞首次發現,隨後在非洲和亞洲爆發疫情,該病毒已傳播至119國。歐洲疾病防治中心指稱,去年全球報告病例62萬,死亡人數213人。

中國官方7月召開全國會議討論治療和預防屈公病;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表示,當局同意繼續監測疫情,並透過多種管道發佈預警,以防止疫情進一步蔓延。

臺灣衛生福利部疾管署將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兩週內連升二級,從第一級注意(Watch)提高至第二級警示(Alert),來自流行地區的旅客若有發燒等症狀時,需接受抽血檢查。

▪整理包/臺灣20%關稅排「後段班」 一表看各國稅率排名 ▪整理包/臺灣關稅出爐!20%高於日韓 川普關稅新舊稅率總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