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服或還擊? 川普與美國大學之戰

▲川普政府推動的「學術契約」( Compact ) ——看似改革、實爲勒索的聯邦契約。(圖/路透)

●江岷欽/世新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真理的最大敵人往往不是謊言——而是迷思,那種持久、動人卻不切實際的迷思。(The great enemy of truth is very often not the lie—deliberate, contrived and dishonest—but the myth—persistent, persuasive and unrealistic.)——甘迺迪總統 (John F. Kennedy)

今日的美國高等教育,正被兩種迷思推向懸崖。一是川普政府推動的「學術契約」( Compact ) ——看似改革、實爲勒索的聯邦契約;二是社會普遍陷入的「名校幻象」——家長與學生相信哈佛、史丹佛纔是唯一出路,助長了精英遊戲與階層焦慮。這兩股力量,一自上而下,一自下而上,交織成一場「川普與美國大學之戰」。

川普的Compact本質 勒索而非改革

2025 年 10 月2日,九所美國頂尖大學收到白宮寄來一份名爲《高等教育學術卓越協定》(Compact for Academic Excellence in Higher Education)的十點備忘錄,內容廣泛,列出多項要求。

這份「學術協議條款」(簡稱Compact),表面冠冕堂皇:提升大學的辦學標準與整體績效,包括禁止在招聘與招生中使用種族或性別因素,學費凍結5年,將國際大學生比例上限定爲15%,要求申請者必須參加SAT或同類考試,以及抑制「分數通膨」。

然而,Compact的代價相當巨大。若違反條款,學校需退還聯邦資金,甚至返還私人捐款。這不再是政策建議,而是直白不過的政治威脅。德州大學表態願意簽署,其他如維吉尼亞大學則陷入拉鋸;加州州長 Gavin Newsom 更直接警告,若任何加州學校簽署,他將撤銷州政府資助。

誠如伯克萊法學院院長 Chemerinsky 所言:這不是改革,而是「勒索,直白而簡單的勒索」。

違憲的「毒藥條款」

美國憲法下,聯邦政府確實可對經費設條件,但必須「合憲、明確、與計劃目的相關、且不得過度脅迫」。川普的「Compact」全部不合格。

觀點歧視:要求大學禁止任何「貶低保守思想」的言論,明顯違反第一修正案。學術爭辯本應允許激烈反駁,卻被置於國家審查之下。

不當條件原則:政府不能用利益換取憲法權利的放棄。要求大學放棄自由辯論權,才能獲取研究經費,本質上就是違憲交易。

過度脅迫:如同最高法院 2012 年在《平價醫療法案》判例所言,逼迫各州擴張醫療補助以免失去全部經費,構成「把槍口對準頭顱」。如今,槍口對準的是大學。

這些「毒藥條款」若被接受,將開啓無限擴張的先例:今天是凍學費,明天可能是課程內容,後天甚至是研究主題。

哈佛大學的妥協與骨牌效應

事實上,哈佛大學是這場戰爭的關鍵節點。2025 年夏天,哈佛在波士頓聯邦法院贏得一役,迫使政府恢復研究經費。但不久後,川普宣佈「接近達成協議」:哈佛將投入 5 億美元於職業教育與 AI 技術培訓,以換取聯邦撤銷調查。

這一讓步,標誌着象牙塔的裂口。一旦哈佛妥協,其他大學將難以抵抗「骨牌效應」。若連最富有、最有象徵性的學府都選擇低頭,那麼誰還能站得住?

▼一旦哈佛妥協,其他大學將難以抵抗「骨牌效應」。(圖/路透)

制度之外 名校迷思的社會推力

然而,威脅不僅來自國家權力,還來自社會心理。Jeffrey Selingo 指出,美國高中生申請名校的數量在短短六年內翻倍,嚴重的焦慮感驅使學生與家長將「常春藤」視爲唯一成功保證。名校則透過延遲候補錄取、操控「新生註冊率」(yield rate)來營造稀缺性神話。

結果是:杜克大學的錄取率飆升至 60%,雪城大學與布蘭戴斯大學卻跌至 20%。然而,研究顯示,不同層級大學在學生參與度與學習成效上的差異極小。換言之,社會將「錄取率低」與「教育優質」劃上等號,本身就是一場幻覺。

這種幻象,反而爲川普提供了最佳靶子:既然菁英大學壟斷資源又自詡正義,爲何不藉「改革」之名予以懲戒?

在川普Compact與學生家長的雙重壓力下,美國大學教育逐漸出現了一個惡性循環:

國家勒索:川普用「Compact」將資金與意識形態綁在一起,把大學降爲行政附庸。

市場幻象:家長與學生將名校推向神壇,名校本身爲維繫稀缺性配合數字遊戲,結果更成爲政治攻擊目標。上與下的雙重壓迫,讓高等教育逐步失去自主與信任。

歷史回聲 學術自由的突圍之道

普丁關閉獨立大學,歐爾班交由親信基金會掌控,莫迪則逮捕異議學者。川普雖未走到這一步,但路徑如出一轍:打擊不服從的機構,收編知識的最後堡壘。

正如《紐約時報》社論所警告:削弱大學,等同削弱民主的免疫系統。因爲大學不是單純的教育機構,而是知識自由的社會容器。

美國大學若要守住學術自由,出路有三:

團結拒絕勒索:任何一所大學的屈服都將引發骨牌效應。只有聯合抵抗,才能避免被各個擊破。

自我改革:高學費、政治偏狹、缺乏透明,確實削弱了大學的公共正當性。若不自省,社會對其的支持只會愈發脆弱。

破除幻象:教育價值不在於錄取率,而在於能否培養批判思考與公共責任。美國必須從「少數人進名校」轉向「多數人受良教」。

知識自由 民主最後的防線

川普的 Compact 與社會的名校迷思,一個自上而下,一個自下而上,共同侵蝕着美國大學的根基。正如甘迺迪總統的名言,真理最大的敵人並非謊言,而是迷思。

若大學選擇屈服,迷思將化爲現實,學術自由會被定價,真理將淪爲交易。那將不僅是大學的淪陷,也是美國民主的倒退。

今日的問題不是「屈服或還擊」,而是「知識自由能否成爲民主最後的防線」。歷史會記錄美國大學的選擇,未來文明也將因此定向。

▼削弱大學,等同削弱民主的免疫系統。因爲大學不是單純的教育機構,而是知識自由的社會容器。(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