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腫瘤死因平均餘命延3.59年 臺大專家:全面阻絕癌症可延10年

臺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癌症除影響民衆平均餘命外,疾病負擔佔比也是首位,健保每年花費1千5百億元,用於癌症治療及藥費,若能透過提升民衆健康識能,杜絕癌症發生,有助提升餘命達10年。本報資料照片

內政部公佈113年民衆平均壽命爲80.77歲,若剔除最大宗死因惡性腫瘤,平均壽命可提高3.59歲,達84.36歲;去除心臟病及肺炎,也可提升平均餘命分別達1.5、1.05歲。對此,臺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癌症除影響民衆平均餘命外,疾病負擔佔比也是首位,健保每年花費1千5百億元,用於癌症治療及藥費,若能透過提升民衆健康識能,杜絕癌症發生,有助提升餘命達10年。

陳秀熙表示,癌症始終位於十大死因首位,若未能早期發現,各癌別癌症,分別會讓病人平均壽命減少3至5年不等,因此內政部統計結果纔會呈現,去除癌症死因,民衆壽命延長時間,落在3到5年區間,這表示藉由用健康促進,幫助民衆及醫療端,早期發現癌症跡象,並加以治療,可延長平均餘命3至5年。

癌症防治爲賴清德總統健康臺灣重要政策,而目前國內癌症防治,關注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設法避免病情惡化爲末期癌症,釀成病人死亡。陳秀熙強調,若能再着力於預防醫學,改變民衆健康識能,從早期發現往前推進爲「完全阻擋癌症發生」,可再延長3到5年平均餘命,加上早期發現延長的3到5年餘命,合計可延長平均餘命達7至10年,爲此,包括臺灣在內,全球都應強化健康促進。

心血管、肺炎兩項疾病,在爲10大死因中,排行僅次於癌症。陳秀熙表示,國內醫療投資,在心血管疾病,及常爲其他疾病併發症的「肺炎」,投資較少,僅透過疫苗接種,避免傳染病併發肺炎,爲此,各界正努力發展人工智慧工具,可幫助早期偵測、發現心血管疾病,降低疾病惡化,發生中風風險,漸少餘命損失,而智慧醫療也能應用在衛教領域,幫助民衆,提升各項疾病的健康識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