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篩檢增平均餘命 乳癌3.38年、大腸癌3.10年 子宮頸癌2.33年
國健署推廣癌症篩檢保健康,可延長國人平均餘命,最高可達3.38年。 記者廖靜清/攝影
2025年臺灣進入超高齡社會,國人平均壽命延長至80.3歲,但長壽卻不一定等於健康,影響壽命的最大健康威脅爲癌症。衛福部統計,111年新發生癌症個案13萬293人,113年癌症死亡人數5萬4032人,國人十大死因仍以癌症居冠,且蟬聯43年。
爲降低癌症威脅,國健署自99年起,全面推廣癌症篩檢服務,期以發現早期異常個案,早期治療並阻斷癌前病變。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癌症篩檢的目的爲找出「沒有明顯症狀的早期癌症病人」,避免疾病進入中晚期,增加治療困難以及經濟費用,更重要的是提高存活率。
依據本土實證,癌症篩檢可降低個別癌症死亡率,如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乳癌死亡率41%。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大腸癌死亡率40%;每3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子宮頸癌死亡率70%。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者,定期每2年1次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口腔癌死亡風險26%。
經國健署與社團法人臺灣篩檢學會合作應用癌症篩檢相關資料,針對癌症篩檢所帶來的效益及國人的平均餘命評估,接受乳房X光攝影篩檢的女性平均餘命可延長3.38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者平均餘命可延長3.10年,接受子宮頸抹片受檢女性平均餘命可延長2.33年,接受口腔黏膜篩檢的目標族羣平均餘命可延長0.59年。
吳昭軍強調,癌症分期愈早,治療效果愈好,存活率也愈高。早期癌症通常侷限於原發部位,癌細胞尚未擴散,通過手術、放療、化療等方式幾乎可以完全清除,達到治癒的效果。而落入晚期癌症,因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不僅治療方案複雜,治療過程也更爲艱辛,且容易復發。
國家癌症篩檢政策的持續推動與資源投入,等於降低晚期癌症發生風險率、延長個案平均餘命,並增加經濟生產。社團法人臺灣篩檢學會許辰陽理事長表示,經研究分析,癌症篩檢在經濟效益方面,乳癌、大腸癌及子宮頸癌篩檢分別帶來的平均餘命增益經濟價值達1145億、1942億以及1434億美元。
臺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癌症篩檢除了提升生活品質,也避免病人落入中晚期治療併發症、失能、長期住院等,尤其影響醫療量能,還有國民生產力等,不只增加平均餘命,也有助於優化後端長照體系。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癌症篩檢不只是爲自己的健康儲值,也共創國家經濟價值。 記者廖靜清/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