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症到診所、重症到醫院,臺大花6年推「星月計畫」…做這件事讓病患甘願被「下放」,向下轉診數6年翻倍

臺大醫院。本報資料照片

撰文‧馬揚異

衛福部推動分級醫療多年,醫學中心收治輕症患者比率卻仍持續上升,近期發生的急診壅塞現象,也是病徵之一。爲何臺大醫院能用6年時間,讓向下轉診件數翻倍?

一位家住彰化的腎臟病患,連續半年幾乎每週搭車北上到臺大醫院求診。

50多歲的他,因血糖控制不佳,一度瀕臨洗腎邊緣,經過臺大腎臟科名醫林裕峰悉心治療,腎功能逐漸恢復穩定。病情獲得控制後,林裕峰建議病患可轉往彰化醫療機構就近追蹤,不需再舟車勞頓。

病患起先有些不情願,但在臺大團隊詳細說明轉診機構醫療品質,並保證會持續關注他的健康狀況後,病患才放心留在彰化就診;林裕峰也因此能花更多心力,治療其他病況複雜的重症患者。

這位腎病患者是臺大醫院推動「星月計劃」6年來,數萬名改變就醫行爲的民衆之一。

攜手基層院所 促進雙向轉診

2018年,臺大醫院爲配合衛福部分級醫療政策、將臺大醫院更多資源投入急重難罕(急症、重症、難症及罕見疾病)病患,發起星月計劃,主動與全國各地基層院所、醫院簽約結盟,建立共同資訊平臺與暢通的雙向轉診管道。臺大固定將輕症、慢性病、穩定的病人,下轉到合作醫療院所,並接受合作院所將複雜的重症個案轉入臺大。

臺大醫院分級醫療暨轉銜照護管理中心主任陳彥元指出,計劃上路以來,與臺大醫院合作的「星月院所」數量,從2018年的419家成長到570家;每年向下轉出件數,則從2019年的近6千件成長至2024年的近1.2萬件。

由於輕症與穩定病患被有制度地向下轉診,臺大醫院的初級照護率,一路從2017年的16.4%降到2023年的14.7%;同期間,全國醫學中心的初級照護率,則從13.9%成長至15.1%,臺大連續3年低於醫學中心平均,足見星月計劃成效斐然。

初級照護率:一般感冒、痛風、營養不良、擦傷等適合由基層診所處治的「初級照護案件」,佔院所總門診件數的比率。

2017年起,衛福部已陸續編列5百多億元預算,推動分級醫療,其中光是「鼓勵院所建立轉診合作機制」,就花了近44億元,但成效極爲有限;今年農曆春節以來,醫學中心急診塞爆、醫護過勞,也與國內長年未落實分級醫療的問題密切相關。

在醫學中心普遍過載的環境下,爲何一向是重症病患首選的臺大醫院,能憑星月計劃,完成政府砸下大筆經費還是難以實現的目標?

對此,陳彥元不諱言,雙向轉診能否順利推動,關鍵還是民衆的意願,「不是醫師想留住病人,而是病人信任臺大、不願被轉出到其他合作醫療院所;尤其一些民衆長期在臺大就診,臺大的醫師已經等同於他的家庭醫師了。」

爲了讓病患安心接受下轉,臺大醫院不僅建立完善的病情資訊交流平臺,更透過各種方式讓病患相信,只要有需要,隨時都能回臺大治療。

陳彥元進一步說明,臺大醫師要轉出一名病患,只要在系統上按一個鈕,就能將完整的病歷資料、病患的醫療照護需求,傳到合作醫療院所,而分級醫療中心的護理師,也能透過平臺持續追蹤病人下轉後的診療狀況。此外,合作院所醫師若對病情有疑問,也能透過系統直接與下轉的臺大醫師聯繫。密切地溝通合作,避免轉診過程中出現影響醫護品質的資訊落差。

開設綠色通道 保障掛號名額

爲了不讓病患感覺被臺大「丟包」,星月計劃也建立掛號的「綠色通道」,四周內每個門診時段都有三個保障名額,下轉病患若病情惡化、需回臺大就醫,合作院所可直接透過線上系統替病患掛號。

位於臺北市中正區、主治項目包括家醫科與慢性病管理的力安妥診所,是在2023年加入星月計劃。該診所院長蔡詩力回憶,剛開業時,曾有一位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小朋友,因感冒到診所求診,經他初步診斷後,判斷需要立刻上轉給臺大小兒心臟科醫師王主科。

當時,診所還沒加入星月計劃,蔡詩力爲了幫小病患掛號,在門診時間結束後,與家長用兩臺電腦、一臺手機,一起搶號碼;辛苦掛到號後,他又在隔天門診開始前,打電話到臺大診間向醫師說明病情。

這番波折,更讓他意識到診所與醫院垂直整合的重要性。如今,力安妥成爲星月院所,從掛號到病情的溝通聯繫,都能直接在系統上進行。

蔡詩力分析,雖然衛福部也有建置轉診資訊平臺,但系統只能上傳病歷資訊、把病人轉到特定院所,無法幫病人掛號或媒合特定專科醫師,不只民衆掛號不方便、恐無法找對醫師,就算順利轉診,不同層級間的醫師也缺乏溝通管道。

「譬如同樣是心臟科,一位醫師專做心導管、一位是看心律不整,如果民衆掛錯號,可能會浪費好幾個小時。」蔡詩力說,比起直接「衝臺大」,病患若先到基層診所,讓熟悉醫界的基層醫師經綠色通道轉介合適的臺大醫師,反而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就醫成本。

星月計劃運作六年來,也加深許多醫師與病患對分級醫療的認同感,「以前大家根本不談(轉診),但現在許多民衆意識到,輕症或慢性病先去基層就醫或許更好。」陳彥元說。

其實不只臺大醫院,近年臺北榮總(以下稱北榮)、長庚醫院也積極與區域院所結盟,推動雙向轉診。

北榮副院長李偉強表示,北榮從一一年開始推動雙向轉診,如今與雙北、宜蘭地區一共700多家院所簽署合作協議,合作院所同樣可透過綠色通道優先在北榮掛號,每個門診時段提供四個保障名額。過去一年內,平均每月都能下轉1千到1600件。

長庚醫院行政中心執行長遊進邦也說明,林口長庚醫院從2018年起推動「雁行計劃」,邀請新北市、桃園市區域院所簽約,如今簽約院所數量達到719家,2024年一共下轉將近1萬6千件。許多醫師平常門診量龐大,若有完善的轉診機制將輕症病人轉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紓解門診人流。

由此可見,如今許多醫學中心都主動透過雙向轉診落實分級醫療,也做出一定的成績。但爲何衛福部的分級醫療策略始終成效不彰?

健保點值低 獎勵誘因不足

醫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王宏育分析,目前急重難罕診療項目的健保給付點值過低,政府近年雖然調升多項急重症支付標準,但幅度有限,許多手術「做一臺虧一臺」,醫院爲避免虧損,很難將「賺錢」的輕症個案全部下轉。

再者,醫師每下轉一名病患雖能申報健保點值五○○點,但醫學中心每門診人次的診察費,就有286到316點。王宏育指出,將病人下轉,不但增加溝通成本,還可能失去一名固定回診的病人,對有業績壓力的醫院醫師而言,獎勵給付吸引力有限。

陳彥元也坦言,臺大醫院推動星月計劃,是將使命感及對社會的責任,擺在醫院營收之前,「分級醫療的價值,目前還很難反映在價錢上。」

對此,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組長劉林義表示,爲了通盤調整支付標準,健保署在去年6月成立「支付標準衡平性評量規劃專家小組」,優先調升急重難症項目、鼓勵醫事人力投入,並滾動式檢討支付標準。

此外,現行制度下,民衆分級醫療誘因也不高。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明,目前民衆直接到醫學中心門診掛號的部分負擔爲420元,經轉診再進入醫學中心,則收部分負擔170元,兩者差異不大。

不過,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認爲,不應從民衆端檢討分級醫療失靈問題,「假設民衆知道自己生的是小病,根本不會跑去擠大醫院。民衆自己已經在落實分級醫療。」

儘管現行分級醫療政策不具強制力,但從臺大星月計劃與北榮、長庚的經驗不難發現,只要醫學中心願意付出努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民衆就醫習慣。短期內,若衛福部能布建更完善的轉診平臺、鼓勵醫院垂直整合,並搭配調整急重症給付標準,或許就有機會舒緩醫學中心壅塞狀況。

※本文由今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魏哲家加碼投資美國1000億美元,五個疑問一次解答,林宏文:臺灣的臺積電正走向「世界的臺積電」

存股毀了我爸!600萬8年後只剩270元,血本無歸的真實故事:股票代碼化了灰我都認得

這牌球鞋比NIKE、愛迪達還潮!「銷量狂漲600%」便宜又好穿:出國走路再久腳都不會痛

24歲女孩拼提早退休,穿二手衣、不買咖啡「早餐只花20元」:45歲免向老闆請假,想休假隨時休

雲林離岸風場啓用!黑面琵鷺迴避率99.5%,開發總監親揭綠能與環保雙贏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