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成本”太高,是孩子成績上不去的罪魁禍首
▲ 點擊上方 “曉敏青春說 ” → 點擊右角“...” → 點選“設爲星標 ★ ”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學習,是需要花費成本的。
買書、買課,就要付出資金成本;而看書、聽課,又要付出時間成本。
大多數的家長,都只關注到了孩子學習所付出的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卻很少關注另一個重要的成本——情緒成本。
什麼是情緒成本
“情緒成本”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它:
如果把孩子的情緒比作一個電池,學習的情緒成本就是指完成這一次學習需要消耗的電量。
負面情緒越多,消耗的電量也就越多。當電量耗盡的時候,孩子就會失去學習動力。
反之,負面情緒越少,消耗的電量也就越少。甚至如果孩子是處於欣喜的狀態,還能反過來給電池充電。
由此可見,情緒成本是學習中一項十分重要,但卻又極其容易被忽略的消耗。
比時間、金錢更“貴”
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如果說時間和金錢是有形的消耗,那麼情緒就是無形的消耗。
時間和金錢,是可以被量化的。
用時多少?花費多少?成效如何?
每一項都清清楚楚,可以被精準地評估。
但情緒卻是隱蔽的,容易被忽略的,但又無處不在的。
舉個例子。
孩子的數學成績不好,家長很着急,也很上心,特意給孩子買了許多課。
平時晚上週末的,只要一有時間就督促孩子好好學,可不管怎麼學,成績就是上不去。
爲此,家長感到很困惑:明明付出了那麼多,爲什麼一點收穫也沒有呢?
原因很可能在於,忽略了孩子學習數學所付出的情緒成本。
如果孩子對數學十分不感興趣,又或是很討厭數學老師,那麼她在學習數學時所要消耗的能量,一定是比別人更多的。
而不斷大量消耗的能量如果得不到緩解和補充,孩子的學習動力就會越來越弱,到最後甚至會出現不進反退的現象。
降低孩子學習的情緒成本
那麼,該如何降低孩子學習的情緒成本呢?
首先是找到孩子感興趣的領域,幫助孩子選擇情緒成本低的學習內容。
每個孩子都有他們的基礎屬性。
比如性格特點、運動能力、語言天賦、對數字的敏感程度等等……
選擇孩子相對擅長和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學習,一定比死磕他不感興趣的內容效果要好得多!
其次是幫助孩子找到自信。
一次又一次地受挫,會導致孩子一點一點地失去自信,到最後看到這門學科就害怕,自己也覺得學不好,索性就放棄了。
家長一定要積極幫助孩子建立起學習的自信心:
成績不好不責罵;進度緩慢不催促;微小的進步要肯定……
只有內心的自信建立起來了,學習的積極性纔會提高,所消耗的情緒成本自然就會降低。
最後是提供情緒價值。
及時發現孩子的情緒,而不是經常性忽略;
積極給予正向的回饋,而不是無趣的、掃興的。
父母提供的情緒價值,有助於孩子保持情緒穩定,甚至得到鼓舞,從而降低孩子在學習中的情緒損耗。
情緒如水。
穩定時,情緒是靜水流深,滋養萬物;
不穩時,情緒是驚濤駭浪,淹沒一切。
重視孩子學習的“情緒成本”,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找到學習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