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洗後冷藏雞蛋致中毒,營養專家解釋雞蛋爲何不能洗
清洗後冷藏雞蛋致中毒,營養專家解釋雞蛋爲何不能洗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韓金序)7月29日,瀋陽一家三口因食用清洗後儲存的雞蛋引發食物中毒的新聞引發熱議。雞蛋爲什麼會越洗越“髒”?
7月30日,北京電力醫院營養科主任醫師崔軍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食物中毒主要分3類:細菌性、化學性和食物本身有毒(如鮮黃花菜、有毒魚類),此次案例屬於細菌性食物中毒。
不少人認爲“清洗雞蛋更衛生,能延長儲存時間”,但崔軍強調,這是誤區。“雞蛋的蛋殼上有數千個微小氣孔,表面覆蓋的一層天然保護膜(殼膠膜)能阻擋細菌入侵。”清洗時,若用力摩擦或用水浸泡,會破壞這層保護膜;更危險的是,清洗時的水漬可能順着氣孔滲入蛋內,反而將蛋殼表面的細菌“帶”進雞蛋裡。
“可以說,清洗只能去除表面可見的髒東西,卻給細菌打開了‘入侵通道’。”崔軍解釋,若清洗後立即食用(當天吃完),食物中毒風險相對較低;但如果清洗後儲存,侵入蛋殼內的細菌會快速繁殖——尤其是夏季氣溫高,即使是在冰箱冷藏環境下,細菌滋生速度遠超未清洗的雞蛋,這也是瀋陽案例中“菌落數陡增”的首要原因。
如何判斷雞蛋是否變質?崔軍強調,除了常見的異味(硫化氫的臭味),還有幾個直觀信號:新鮮雞蛋的蛋黃完整、有彈性,蛋清清澈分層;若蛋黃散碎、混在蛋清中(即“散黃”),說明已不新鮮,即便沒有異味,也不建議食用。“散黃意味着蛋白質結構被破壞,可能已被細菌污染。”
若雞蛋外殼出現黑斑、黴點,或搖晃時有明顯“水聲”,也提示變質。烹飪時,若發現蛋液發綠、泡沫增多,或聞到酸臭味,必須立即丟棄——“變質產生的組胺等毒素,高溫無法清除。”崔軍提醒。
吃雞蛋一定要徹底煮熟才能殺滅致病菌,溏心蛋、單面煎蛋等“半生”做法風險較高,給孩子、老人吃時務必煮至蛋黃完全凝固。
如果雞蛋表面沾有雞糞、血跡,又不能洗,該怎麼處理?崔軍給出科學清潔方法:用清水浸溼軟毛巾,輕輕擦拭蛋殼(污物處是重點);若污物很“頑固”,可用乾燥軟毛刷輕刷,去除可見髒物即可,核心是“不破壞保護膜”;擦後立即用乾布吸乾水分,確保表面乾燥。
“千萬別用鋼絲球、洗潔精或消毒液。”崔軍強調,硬物會刮傷蛋殼,化學劑可能滲入蛋內;更要避免用水浸泡,以免水漬中的細菌順着氣孔進入雞蛋。遇到蛋殼破損、糞便過多等污染較爲嚴重的雞蛋,建議直接丟棄,過度清潔反而增加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