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聽,身旁的低吟淺唱很動人(四海聽音)
趙曉曦
北京朝陽區亮馬河畔,年輕歌手抱着吉他倚坐在親水棧道上,輕撥琴絃、低聲吟唱,一旁散步的行人、划船的遊客紛紛停下來欣賞,有人跟着哼唱,有人打開手機的閃光燈隨着節拍揮動,此刻,一天的疲憊彷彿都融化在粼粼的柔波里。
走近羣衆,藝術更動人心。近年來,快閃活動、藝術展覽、露天音樂會頻繁舉辦。在公園、商場、地鐵站,藝術更主動地走進常見的生活場景;無需門票,不設門檻,在某一個普通街角打動過往行人,藝術正逐漸成爲生活的“充電樁”。如何優化公共文化服務,讓藝術被更多人享有?
優化,在於內容從有到優。在安徽合肥蜀山區,公開招標採購專業戲曲院團服務,把鄉親們喜愛的文化產品送到家門口;在廣東廣州,全民藝術普及聯盟常態化開展文藝演出、非遺體驗等文化惠民活動;在湖北,百餘家文化館、羣藝館推出500多項青少年暑期公益藝術活動……爲提供更新穎、更豐富、更周到的公共文化服務,各地創新思路方法,從“羣衆點單”、分齡服務,到沉浸共創、科技賦能,努力把藝術精準送到羣衆身邊。
優化,也在於渠道不斷拓寬。要突破普通文化場館的侷限,打造更親民、更便捷的公共文化空間。如今,書畫展被搬進地鐵站臺、公交車廂,拉環、扶手化身成藝術導覽卡,掃碼即可收聽藝術家的創作故事;非遺體驗點出現在機場大廳,旅客可以在候機閒暇感受投壺、扎染、點翠的魅力;戲曲舞臺、評彈桌案更多出現在餐廳、商場,總有觀衆爲表演者獻上敬意和讚歎。
從餐廳的鋼琴表演到機場的非遺體驗,這些文化藝術走入千萬個具體而微的公共空間,越來越多地融入日常生活,成爲大家同頻的心跳、共同的記憶。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4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