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涉詐騙人數創新高 近6成淪車手變共犯

青少年涉詐騙人數創新高,近6成淪爲詐騙集團車手,審計部要求跨部會研擬防制涉詐預警措施。(示意圖/警方提供)

因應新興詐騙手法的變化及強化防制作爲,行政院今年2月核定推動「新世代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2.0」,教育部辦理「識詐」宣導相關工作,持續舉辦大專校院校園安全暨防制詐騙研習。不過,審計部報告指出,114年度第1季未滿24歲被害人數9493人,已達113年度未滿24歲被害人數2萬4445人的38.83%,青少年遭詐欺人數不減反增。

警政署統計,111至113年度詐欺案件被害人年齡層統計,遭詐騙人數未滿12歲有1萬105人、12歲至未滿18歲1萬1383人、18歲至未滿24歲2萬4445人,佔各年度總被害人數約爲2成,各年齡層遭詐欺人數不僅逐年增加,113年度甚至出現較112年度倍數成長現象,且114年度第1季未滿24歲被害人數9493人,已達113年度未滿24歲被害人數2萬4445人的38.83%。

113年度各級學校上傳校安通報網學生受詐欺人數計1008人,包含國小16人、國中84人、高中職241人、大專校院667人,被詐欺前5大類型分別爲其他932人(佔92.46% );遊戲點數(含虛擬寶物)詐欺25人(佔2.48% );盜 (冒)用好友身分14人(佔1.39% );假網路拍賣(購物)/一般購物詐欺12人(佔1.19 % );投資詐欺11人(佔1.09%)。

教育部表示,近2年校安通報事件數據資料整體雖有減少,但詐騙手法持續翻新,仍有學生因詐騙陷阱而蒙受損害,因此學校在推動法治教育及「識詐」宣導工作上,以及在突發性與即時性的校園安全事件處理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審計部報告指出,政府自111年推動打詐綱領以來,教育部等部會雖已協力進行識詐教育及宣導,但防詐知能仍未能深植於學生等年輕族羣,導致兒童及青少年遭詐欺人數不減反增,經函請教育部檢討依打詐綱領 2.0 所擬推動策略,透過實證方式檢驗識。

另外,113年9至12月警察機關查獲刑事案件青年嫌疑犯1萬5936人,涉詐欺案6945人,佔整體43.58%,較 108年度增加19.90%,其中3866人擔任車手(佔青年涉詐欺案人數55.67%);少年嫌疑犯5123人,涉詐欺案1761人,佔比34.37%,較108年度 17.13%,其中1279人擔任車手(佔少年涉詐欺案人數72.63%),顯示青少年涉詐人數及佔比不僅屢創新高,且近6成涉詐青少年淪爲車手,成爲詐騙集團共犯。

審計部表示,爲防制青少年涉入詐欺案件,淪爲犯罪工具,函請教育部檢討並持續加強與內政部、勞動部、數位發展部等合作機制,針對遭查獲涉刑事案件或高風險,例如:國中畢業未升學未就業,高中中途離校且狀態爲行蹤不明學生,研擬防制涉詐預警措施,協力推動青少年犯罪防制工作,增加政府守備範圍,杜絕青少年涉入詐欺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