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四無”問題嚴重!專家給出建議:教會孩子感知幸福的能力
中國積極心理學領域的先驅者,清華大學心理學系的彭凱平教授,懷着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深切關注和強烈使命感,爲此精心組織並親自率隊,展開了一場規模空前且深入細緻的調查行動。此次調查的對象涵蓋了中國多達三十多萬名中小學生,其範圍之廣、規模之大,在國內相關研究領域實屬罕見。
調查結果令人深感憂慮,當下的中國青少年普遍深陷於“四無”的困境之中。首先是學習無動力,衆多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內在的驅動力,對待學業只是機械地完成任務,毫無主動探索的熱情。
其次是對真實世界無興趣,他們沉浸在虛擬的網絡世界或狹小的自我空間裡,對豐富多彩的真實世界缺乏應有的好奇與關注。
再者是社交無能力,不少青少年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明顯的障礙和不適應。他們不知道如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互動關係,在羣體活動中常常顯得手足無措。
最後是對生命價值無感受,許多青少年對於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缺乏深刻的思考和認知。他們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容易陷入迷茫和絕望,不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這一現象所帶來的影響絕非僅限於表面,不僅會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孩子的學業進展,使其在知識的汲取道路上遭遇重重阻礙,例如學習成績下滑、對學習失去興趣等;還會對孩子的人際關係造成嚴重衝擊,導致他們在與同伴交往時產生溝通障礙、難以融入集體等問題,更會讓他們在成長的漫漫征途中步履維艱。國家衛健委流行病學調查所公佈的數據清晰地表明, 約有 17.5%的兒童青少年有心理和精神障礙。這一比例令人觸目驚心,且其背後所反映的問題更是複雜而嚴峻。
過去青少年所面臨的壓力和挑戰與如今不可同日而語。隨着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變革,孩子們所承受的心理負擔日益加重。更讓人憂心的是,當前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出現了低齡化、普遍化和嚴重化趨勢。這種趨勢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比如,現代社會中高強度的學習競爭、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以及信息爆炸帶來的各種複雜影響。
爲此,彭凱平鄭重地提醒中國父母 :我們現在最該給教會孩子的,是感知幸福的能力。
這一能力的培養對於孩子的未來至關重要。而真正的幸福,不單單是父母給予孩子無盡的關愛, 關鍵還在於爲孩子提供適宜成長的空間、環境。就如同肥沃的土壤對於幼苗的茁壯成長不可或缺一樣,良好的成長環境能夠讓孩子擁有創造美好和幸福的能力。例如,一個充滿理解、尊重和支持的家庭氛圍,能夠激發孩子內心的積極力量,使他們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從而實現自我價值,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
這種狀況究竟如何改變呢?這無疑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積極探索的重要問題。我個人覺得,改變這種狀況應當從每一個部門、學校、家庭、家長、老師開始着手。
減少內耗對於改變現狀至關重要。內耗不僅浪費資源,還消磨人的意志。比如在一些企業中,由於內部溝通不暢、職責不清等問題導致的內耗,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發展效率。我們要達成共識,形成合力,這就如同拔河比賽,只有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贏得勝利。
改變要從一點一滴做起,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每一個細微的行動都可能成爲推動變革的力量。我們要真正走入學生的內心,這並非易事。比如,我們可以通過與學生進行深入的談心,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從而建立起信任的橋樑。要了解他們的訴求,這需要我們耐心傾聽,不急於評判,像朋友一樣給予支持和理解。
我們要給予學生力所能及的、有針對性的指導。比如針對學生在學習方法上的困惑,我們可以根據他們的特點,提供具體的建議和示範。要做孩子的朋友,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姿態與他們交流。在歷史上,許多偉大的教育家都是學生的知心朋友,他們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深遠的影響。要做孩子的引路人,爲他們指明前進的方向,激發他們的潛力,陪伴他們一起學習和成長,共同迎接未來的挑戰。
親愛的讀者,對於青少年的“四無”問題嚴重這件事,你有什麼想要說的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