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已至:斯人雖去 英魂未遠

追尋公平正義的道路上有挑戰,也不免有犧牲。2025年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指出,王佳佳、陳聲歡等17名司法人員忠誠履職,獻出寶貴生命。他們有的尚在英年就因公殉職,有的積勞成疾倒在工作崗位上,更有的因嚴格公正司法遭到兇徒報復,爲法治理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的音容雖逝,但其精神與鮑衛忠、李慶軍、胡國運、王炳申、周春梅、魏晶晶、楊軍、滕啓剛等法院英烈一道,永遠銘刻在中國法治的記憶裡。每逢清明時節,念之愈覺斯人未遠。

在這追憶的時刻,我們相信法院幹警會接續矢志不渝的傳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法院英烈是新的歷史時期政法戰線上涌現的英雄。工作領域或有不同,成長經歷或有差異,但他們無不高擎信仰火炬,踐行爲民宗旨,淬鍊清正持守,捍衛法律榮光,爲法院幹警樹立了永不磨滅的榜樣。時至今日,同事們回憶李慶軍時總會痛惜於他的默默奉獻,回憶周春梅時總會欽佩於她的剛正不阿,回憶王佳佳時總會驚歎於她的刻苦鑽研,回憶鮑衛忠時總會感念於他的馳而不息。這些身後印象源自模範法官的信念凝聚,是後來者追趕的精神道標,在法院幹警間一次次掀起緬懷與學習的浪潮。當前,社會發展與技術進步帶來前所未見的法律挑戰,人民羣衆對公平正義的期待有着沉甸甸的分量,法院幹警以公正司法迴應時代需求的職責使命重大。當然,學習英烈並不等同於不惜己身。司法工作是平衡的藝術,在繁重的工作壓力下,作爲一名優秀的法院幹警,就更需要巧妙地平衡健康與志業、兼顧工作與生活。但是頭頂的國徽會見證見賢思齊的無私奉獻,追夢圓夢的不懼犧牲,這是一代法院人許下的承諾。

在這紀念的時刻,我們相信司法事業會讓每分付出都有回聲。沉默是英雄的美德,卻非英雄所應得。英烈離去後,追授“時代楷模”“全國模範法官”等榮譽自是題中應有之義,召開紀念性會議、慰問家屬也從不曾缺席。這不是爲了補償,而是爲了傳遞告慰、寄託哀思,是爲了讓曾經不爲人知的付出得到應有的肯定。以身許國者,不隕其名。我們越是感懷英烈,就越有義務讓先行者的事蹟感染更多素昧平生的人,就越有義務照顧好他們曾經深愛的人們。與此同時,每一次痛惜也是叩問,是擺在人民法院面前不容迴避的課題:不僅要號召幹警學習英烈,也要努力爲幹警創造呵護有志者、支持有識者、善待有爲者的工作環境,讓“不可承受之重”更少一些。令人欣慰的是,在最高人民法院率先垂範下,全國各級法院陸續出臺系列關心關愛政策,既在工作上爲履職盡責鼓勁撐腰,又在生活上爲法院幹警排憂解難,看似不可逾越的困難正在逐步改善。不畏犧牲,但也絕不輕言犧牲。我們有理由相信,儘管不乏挑戰,但在更有力的保障機制下,在人民法院幹事創業者的未來將光明而平坦。

在這銘記的時刻,我們相信時代必不辜負英烈的選擇。我國的法治之路走過篳路藍縷,走過披荊斬棘,絕不是水到渠成、唾手可得的。曾幾何時,提到法院和司法,普通羣衆仍然帶有幾分陌生、幾縷疑惑。法治理念要深入人心,就必須讓書本上的法律成爲生活靈動的編織者。閱讀過英烈人生的人,絕不會忘記魏晶晶堅持“當事人的事比天還大”,不會忘記滕啓剛誓言“把每一起案件都辦成鐵案”,不會忘記胡國運立志“寧願得罪人,也不能得罪法律”。他們或以嚴謹、或以睿智、或以樸實,擔當着法治信仰的傳道者。在一次次躬身中,羣衆記住了他們的名字,更記住了胸前的法徽所代表的身份——法院人。每一次奉獻,都在迴應一份期許;每一點付出,都會收穫一片認同。如今任誰都會承認,人民法院是公平正義不可或缺的維護者,傷害法院幹警就會傷害法治。與以往相比,當前司法環境已經有了足以令先輩欣慰的改善,而信賴法律的進程還在加速向前。作爲法院人,我們唯有以更加如履薄冰的責任感呵護法治的心苗,在更加積極友好的環境中昂揚進取,以期不負前賢,不負使命,不負時代。

斯人雖遠,英魂猶在。在公平正義之路上砥礪奮進是對英烈最好的祭奠,他們把生命融入信仰,也永遠留在了我們身邊。

來源:人民法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