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曆老臣爲何反對王安石變法?他們不也曾是改革派嗎?

宋仁宗登基以後,其實宋朝的局面已經很不好了。最嚴重的就是士紳們圈地非常嚴重,直接導致大量農民失去土地。

這些農民中,比較老實的人則默默地給地主家當佃戶,累死累活一年到頭也沒啥餘糧,能讓一家人吃飽飯就謝天謝地了。

稍微機靈點的,那自然是跟着宋江、晁蓋之流,上山討生活了。更有甚者和方臘一樣,公然開始跟宋朝對着幹。

很多人都知道,宋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但大家或許不知道的是,宋朝的農民起義數量,也是所有朝代裡最多的,一共有400多起,平均每年能發生一起。

究其根本原因,那就是士紳們瘋狂圈地,士紳們都富裕了,普通農民們卻苦哈哈的。

那麼問題來了,爲啥宋朝的士紳,那麼富有呢?這事兒還得問問宋仁宗的爺爺宋太宗趙光義。

太宗趙光義這人,陰險得很,他的皇位從他哥哥那兒弄來以後。他的侄子趙德昭被他一頓臭罵回家就自殺了,趙德芳睡了一覺,22歲的大小夥兒就睡死過去了。

趙光義這麼一搞,那天底下的文人,可不得把這老哥給罵到哭啊!他尋思着怎麼也得想個辦法讓自己留個好名聲吧?

於是乎,擴招就這麼開始了!

過去科舉考試,每次只錄取10幾個進士。宋太宗倒好,第一次舉行科舉,就錄取了500多人。

而且他宣佈,凡是連續參加了15次科考,還沒有考上的,直接賜你進士出身。

好傢伙,文人們都快樂瘋了。畢竟這一次科考,就給這麼多文人安排好了工作。可以說,這一年但凡你識字,考上的概率都很大。

由於這一次科考後來出了不少大人物,因此又被稱爲龍虎榜。

這些考上的人,宋太宗又親自對他們進行了殿試,其實就是走個過場。這麼一來,他們可就都是天子門生了,他們的老師都成了宋太宗。

開了這個頭,後面的事情就難辦了。要是以後再錄取十幾個人,你看剩下的文人怎麼罵你。所以說宋太宗每次開科考試,都得錄取幾百人。

他在位20年時間裡,錄取了接近上萬人。

這些人是不是都得安排工作?可哪有那麼多崗位啊!這就直接造成了後來北宋冗官的現象,坐冷板凳的進士數不勝數,朝廷還得養着他們。

關鍵是做了官的進士們,待遇還很好。不僅有豐厚的俸祿,而且不少人還有職田。

就拿包拯來說吧,包青天清正廉潔,可他每年的俸祿和職田收入,換算成現代貨幣,達到了2千多萬元,你說他還需要撈錢嗎?

蘇軾也是個大清官,而且是個月光族,錢發下來立馬就花光了。就算是這樣,這位老兄的宅子裡還養着好幾個姬妾呢!

所以說啊,文官們在宋朝簡直是到了天堂。英國的史學家湯因比就曾經感嘆:如果讓我選,我願意活在中國的宋朝。

到了宋真宗時期,就不得不開始裁員了。可裁員是傷筋動骨的事情,幹了一陣子宋真宗就放棄了。

等於說宋仁宗其實接了個爛攤子,如果不改革,宋朝就要爛到骨子裡了!

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慶曆新政就出臺了。以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爲首的一大批文臣,開始進行改革。

范仲淹的改革措施當中,有這麼幾條是很要命的:

第一,過去官員在任3年期滿以後,走個形勢就能升遷。改革後,官員們一般都要在任職5年後通過嚴格的考覈才能升遷。

除非政績很好的人,纔會在任職3年時得到升遷的機會。這可把天下大部分官員都給得罪了。

第二,限制中上級高官們任子的特權。過去高官們有提拔自己的子侄做官的權利,如今得到了限制。這等於是斷了不少達官顯貴們的出路。

第三,均公田。他們也對職田下手了,過去職田的授予非常不平衡,富的富死,窮的窮死。

改革後,就是殺富濟貧。這可得罪了不少手握大量職田的高級官吏們了。

這幾條改革,可謂是刀刀見血,要真這麼搞了,那天下不知道有多少官員得把這幫改革派給罵死。

所以說,連帶着宋仁宗也被罵慘了。權貴們開始向宋仁宗施壓,無奈之下,宋仁宗放棄了這場改革。

慶曆新政只進行了1年多時間,就被廢止了。這也成了宋仁宗一輩子的遺憾,關鍵時刻他頂不住壓力,這能怪誰呢?

參知政事范仲淹被任命爲陝西、河東宣撫使,樞密副使韓琦被貶爲揚州知州,樞密副使富弼被任命爲河北宣撫使,河北都轉運使歐陽修被貶爲滁州知州。

自此這些變法派,全都被趕出了汴京城。

王安石是宋神宗時期的參知政事,他主持的熙寧變法,也是爲了彌補北宋冗兵、冗官、冗費等多方面的缺陷。

畢竟宋神宗當政期間,宋朝已經入不敷出了。錢都進了士紳們的口袋裡,朝廷的收入,完全擋不住支出。

宋神宗也是個有志向的猛男,他當然也想保住北宋的江山,因此改革勢在必行。可偏偏在王安石變法的時候,昔日慶曆新政的那幫老臣們,卻一個個跳出來紛紛反對。這是什麼情況?

當時范仲淹已經去世了,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依舊是朝中重臣。其中韓琦、富弼都擔任過宰相,歐陽修也擔任過參知政事。

所以說他們說話的分量其實是很重的,那麼他們爲什麼反對王安石變法呢?難道因爲他們老了嗎?

他們的確老了,但他們作爲北宋的重臣,作爲慶曆新政的骨幹,自然希望北宋往好的方向走!其實他們反對的不是變法,而是變法中的某些項目。

青苗法,是韓琦、富弼、歐陽修等老臣一致反對的。啥是青苗法呢?我們可以簡單介紹一下。

農民們在冬天把秋天的餘糧給吃完了,可夏收的時間還沒來,因此春天就成了青黃不接的時間段。

農民們沒飯吃,只能跑去借貸。

地主們把糧食借給農民們,肯定是要收利息的。而利息的高低,沒有一個標準。只要地主壟斷這一帶的產業,那利息肯定老高了,這還得了?

青苗法就是,在青黃不接的春天,官府出面以較低的利息,將各地常平倉、廣惠倉裡的糧食,借給農民們過春。等到秋收以後,官府再將本息一起收回來。

乍一看,這種改革對老百姓顯然是一件好事啊!而且朝廷也能增加收入,那爲啥慶曆骨幹們還要反對呢?

其實這些人都是在基層混過的,他們深知基層執行這項法令後,會有多少漏洞。青苗法實施以後,貸款人數和還款率,就成了官員考覈的硬性指標。

爲了考覈過關,基層官員們非要拉着大量富戶貸款。因爲這幫富戶們還款能力強啊!

結果麻煩來了,人家有錢幹嘛還要貸款呢?白白讓官府吃了一道利息。而那些窮得叮噹響的平民,卻被這幫富戶佔了貸款名額。

他們活不下去了,只能繼續向富戶們借貸。富戶們被官府扒了一層皮,自然會擡高貸款利息,從貧民身上找回損失。

等於說,這麼一搞,大量貧民貸款的利息比過去還要高。

有人說,那貧民們想辦法找官府借貸不就行了嘛!問題是,借貸不要抵押物嗎?貧民有個毛線的抵押物啊!你是有房啊還是有車啊?很多人連貸款的門檻都達不到!

王安石爲此還特地想了個辦法,那就是十戶一保制度。也就是說,一戶借錢,十戶一起作爲擔保。

而且王安石規定,其中3戶必須是要有抵押物的。

一旦借款人還不上了,那官府就會從那3戶有抵押物的人家下手,達到收回本息的目的。這麼一搞,沒錢的更加沒錢,過去有錢的也變得沒錢了,集體返貧了有木有?

所以說,青苗法實行了一陣子以後,民間怨聲載道,根本無法實行下去。基層官員們壓根就不管老百姓們的呼聲,他們只想保住自己的頂戴,完成業績考覈。你王安石哪怕是宰相,又能把他們怎樣?

其實,北宋最大的問題,就是三冗現象太嚴重,從這三個方向下手,才能真正解決問題。軍隊裡吃空餉,官員們中飽私囊,貴族們封妻廕子,官府裡公款吃喝,浪費嚴重。這些纔是真正需要改革的地方。

倘若宋仁宗能夠像秦孝公、雍正等帝王一樣,頂住壓力,堅持慶曆新政,那北宋肯定會有另外一番景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