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永續學院院長範建得 高雄三金箭 拚永續資本循環
清大永續學院院長範建得。圖/本報資料照片
高雄推動轉型,在淨零、金融與國際連結全新界定地位。清華大學永續學院院長範建得憑其跨領域科技法規、國際趨勢觀察與實地政策推動經驗,逐步參與市政新構思、引導高雄建構具有區域競爭力的亞洲資產管理中心。
範建得指出,高雄若能完成碳權量化、綠色債券發行與標準建置,進一步連接國際資本市場,便可吸引如家族辦公室、國際避險基金與主權財富基金的進場投資,開啓新的「永續資本循環」。而這樣的機會,關鍵在於城市治理與金融創新能否整合協作。
他進一步提出「高雄三支金箭」整合策略,包括:1、碳權主軸策略:從城市治理角度設計碳權與碳費制度,結合城市建設與減碳目標;2、綠色金融科技園區:結合金管會與高市府資源,打造可接軌國際的金融科技應用環境;3、資產管理工具開發:透過碳權、綠債與綠色商品化機制,建立可交易、可追蹤金融工具,帶動產業升級與投資活水。
高雄市碳排放佔全國18%,主要來自重工業,這也是範建得參與高雄市政的緣起。他因當時陳其邁市長推動ISO行政治理課程,認識重工業與港口爲主的城市,邁向永續轉型壓力與契機。從國際城市經驗,瞭解其最需治理、同時最具市場潛力之處,蘇黎世、盧森堡就是以利基市場爲基礎,成功與國際資本市場接軌。
範建得建議,高雄值得切入的利基市場是「ESG finance」。參考新加坡經驗,規劃並借重「碳權機制+國際金融資源」的路徑,建議市府向金管會申請綠色金融專案,成爲全臺第一個系統性建構地方綠色金融模式的城市。且綠色金融並非獨立於政策之外的工具,而是高雄因應產業高排碳、地方財政困境與國際規範變動下的必要選擇。
綠色金融應從城市治理、產業結構與實際政策痛點切入,才能創造實質轉型動能與金融商品創新。雖來自學術界,受到高雄市政府信賴的範建得提出多個實作案例,而這些計劃背後串聯了碳權、綠債、政府政策誘因與國際合作,形成涵蓋基礎建設、城市治理與國際市場接軌的「綠色資本供應鏈」。
「若只是要當資產管理中心,光靠中央預算去宣示沒有用。」範建得語重心長地說。他認爲,唯有真正建構可運作的市場邏輯──從碳權估值、金融商品包裝,到法規調適、國際資本引入,再到技術人才集聚,資產管理中心纔不會淪爲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