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為何沉默?專家揭父母態度是打開心門鑰匙

高中職老師指出,高中職階段學生對自己生涯探索仍不積極,且容易受同儕及跟風影響。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本報系資料照片

國二女生小晴過去常與母親分享校園趣事,但升上國二後,回答問題只剩下「嗯」、「還好」。某次家庭晚餐後,母親林女士焦急追問「是不是交了不好的朋友?妳要爲未來負責!」語氣中夾帶批判與擔憂,反而讓小晴更加封閉,只能用沉默與關門迴應。

專家分析,青春期是孩子從依賴走向獨立的關鍵時期,沉默背後的關鍵,往往不只是孩子的問題,而在於父母的反應。當孩子嘗試表達卻迎來批判、否定或過度焦慮的迴應,他們很快會意識到「說真話並不安全」,選擇以沉默作爲自我保護。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青春期沉默背後有多重因素,包括賀爾蒙變化帶來的情緒波動、大腦尚未成熟導致的衝動反應、同儕影響力逐漸取代家庭,以及內心對價值與意義的探索。但真正能決定孩子是否願意開口的,是家庭氛圍是否安全。當父母能以理解與尊重取代焦慮與說教,孩子纔會感受到被傾聽與被看見。

楊聰財說,改善親子溝通,專家建議父母要先從自身做起。與其急於找答案,不如先傾聽,承認孩子的情緒,再以平和的態度迴應。避免用責備或道德壓力去刺激孩子,改以真誠的關心和具體的讚美,肯定他們在努力的過程中所付出的心力。

同時,給予孩子適度的空間與沉默權,讓他們知道,即便現在不想說話,也仍然有父母安靜的陪伴。日常生活中,不妨透過散步、開車或一起做家事等輕鬆時刻,建立自然的交流,而非嚴肅的「審問」。此外,讓孩子參與家庭決策,也能讓他們感受到尊重與掌控感,進而願意表達真實想法。

「青春期的沉默不是拒絕,而是孩子在告訴父母我需要一個更安全的對話空間。」楊聰財提醒,沉默其實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家庭互動的狀態。當父母從焦慮的追問者,轉變爲冷靜的傾聽者與陪伴者,孩子的心門纔會逐漸敞開。溝通的目的,不是讓孩子乖乖聽話,而是讓他們感覺安全、被愛,並有力量面對世界。當這份無條件的接納出現,沉默的牆自然會融化,真正的親子對話纔會展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