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之間】黃以宸/不再「目中無人」
長久以來,我都有無法辨識臉孔的困擾。人羣中很難認出相識的臉孔,偶爾路上與朋友巧遇,對方朝着我打招呼,我往往腦袋空白認不出眼前這張臉是誰,只能微笑迴應,好在交談之後,聽見他的聲音方能從每個人獨特的聲線分辨出他是哪位;看電影時分不清角色,只能粗略以性別、年紀來區別,當男主角與反派扭打對峙,看不出哪個角色處於上風,因爲長相對我來說都很相似。
直到大學唸了腦科學,才豁然明白這情況稱作「先天性臉孔失認症」,也稱「臉盲症」,是一種大腦辨識臉部能力不足的認知障礙,臉盲症患者視覺處理和智商都與常人無異,不過牽涉到臉孔的辨識就出現困難,雖然腦科學解開我從小到大「識人不清」的原因,但「臉盲」目前沒有治療方法,只能靠一些外在的提示,例如髮型、眼鏡、衣着習慣、聲音等等來記住朋友的臉孔,避免社交場合認錯人或認不出來的尷尬;好在我的職場和社交圈都還算單純,利用視覺提示的輔助皆能應付,尚且不至於因爲「識人不清」而鬧笑話。
不過隨着兩個孩子相繼上學,我的社交圈突然拓展許多,包含兒子女兒各自的同班同學與家長們、各科老師們、才藝班同學與老師、過去曾經同班過的同學與家長等等,爲數衆多的陌生臉孔等着我去記憶,偏偏有點無能爲力。漫步在住家附近,時常遇到同學家長親切地打招呼,但因爲臉盲的緣故,我對於這些臉孔總覺得陌生,雖然我並非冷漠無禮不主動打招呼,但臉盲卻讓我容易被旁人誤會成「目中無人」般冷漠。
兩個孩子知道我的困難與灰心,每次一起出門都會自告奮勇擔任媽媽的「提詞機」,只要遠遠看見認識的人,他們便會悄聲提點我「迎面走過來的阿姨是某某同學的媽媽唷!」,貼心的提醒,協助我解決「目中無人」的尷尬,也不再被誤會是冷漠的人。雖然先天性臉盲帶給我生活上的不便,但看着兩個孩子貼心陪伴,幫忙想辦法化解誤會與尷尬,對我來說也是莫大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