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超會「喝油」 素食料理陷阱多 吃錯比炸雞還傷身

茄子的多孔結構,能吸附大量油。(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不少人爲了減重、排毒、變健康而改吃素,醫師黃軒提醒,吃素並不等於清淡,茄子、菇類、葉菜等蔬菜結構容易吸油或沾附油脂,熱量驚人,而加工素食更是脂肪炸彈,油炸過後脂肪含量還可能直逼速食炸雞,日常只要掌握控制油量、改變烹飪方式、聰明選外食、善用工具、避免二次加工,就可以享受素食的美味,又同時守住健康的底線。

重症醫師黃軒在臉書粉專指出,在現代飲食環境裡,素食並不等於清淡,餐點常暗藏油脂陷阱。這種高油素食常是腰圍、膽固醇和血糖的隱形殺手,看似無害,但可能比一份炸雞餐還要更油、更傷身。

黃軒表示,有些蔬菜的結構相當吸油,例如茄子,其多孔結構能吸走大量油脂,一盤200公克的炒茄子可吸掉30公克的油;菇類如香菇、杏鮑菇,炒後可能不覺得油膩,但油脂含量其實不少;葉片類蔬菜如油麥菜、娃娃菜,葉子面積大,油容易附着,清炒一盤就可能含近20公克脂肪。

黃軒指出,許多加工素食的脂肪含量也相當驚人,包括素肉、素雞塊,用大量植物油與澱粉製作,油炸後脂肪含量直逼速食炸雞,而炸豆皮、油豆腐、素香腸、素丸子,熱量也是相當高。若又採用重口味的烹調模式,例如宮保、糖醋、麻辣火鍋、油炸,熱量會加倍。

黃軒表示,過量植物油與飽和脂肪,同樣會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風險,椰子油、棕櫚油應避免天天使用,特別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羣。高油素食者的膽固醇與體重問題,和葷食高脂飲食者其實沒有本質差異,若又常搭配高碳水如白飯、麪條,血糖與胰島素阻抗問題同樣容易浮現。

想吃素又不想吃太油,黃軒建議,茄子下鍋炒前可以先水煮,先燙過再快炒,能大幅降低吸油量;豆製品選清蒸或滷,少油又保留蛋白質;火鍋選清湯底,拋棄麻辣湯底改成番茄鍋、菌菇鍋,蔬菜吸湯不吸油;料理善用噴油壺或刷油,控制每次下鍋的油量;少用「重油二次加工」,避免糖醋素排骨、宮保素雞等炸後再掛醬汁的做法,否則會變成油與糖的雙重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