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位科創板“具身智能第一股”?智元“閃電”入主上緯新材,借殼上市疑雲待解
來源: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記者 石飛月 北京報道
當業界目光聚焦於宇樹科技科創板IPO傳聞之際,智元機器人似已悄然啓動另類上市佈局。7月8日晚間,上緯新材突發公告稱,智元機器人擬通過持股平臺以“協議轉讓+要約收購”的雙軌模式獲取該公司的控制權。這一資本運作被業界解讀爲借殼上市的關鍵落子,若後續核心業務注入上市公司,借殼上市便完成了,但智元機器人否認了“借殼上市”的說法。
這家自帶華爲基因的明星企業,憑藉聯合創始人彭志輝(“稚暉君”)的流量與技術光環,自創立之初就佔據行業焦點,如今資本層面已完成9輪融資,產品端更在今年1月實現千臺量產。然而,與宇樹科技如出一轍的是,智元機器人同樣面臨人形機器人行業的核心痛點——商業化落地難題亟待突破。
“借殼上市”迷霧
據公告,智元機器人擬通過公司及核心團隊共同出資設立的持股平臺智元恆嶽,以協議轉讓和要約收購的方式取得上緯新材的控制權。
上緯新材專注於新材料的研發、生產與銷售,主營業務涵蓋環保高性能耐腐蝕材料、風電葉片用材料、新型複合材料以及循環經濟材料等領域,經過多年發展已成爲全球環保耐蝕樹脂的主要供應商。
協議轉讓通過三份協議的簽署來實現:智元恆嶽擬以協議轉讓SWANCOR薩摩亞所持有的上緯新材24.99%無限售條件流通股份及其所對應的所有股東權利和權益;致遠新創擬以協議轉讓的方式受讓SWANCOR薩摩亞所持有的上緯新材0.6%的無限售條件流通股份及其所對應的所有股東權利和權益;致遠新創擬以協議轉讓的方式受讓金風投控所持有的上緯新材4.4%的無限售條件流通股股份及其所對應的所有股東權利和權益。
在此基礎上,智元恆嶽還擬通過部分要約收購的方式進一步增持上緯新材的股份,擬要約收購股份數量爲149243840股(占上緯新材總股本的37%)。股份轉讓與要約收購的價格均爲7.78元/股。
本次交易前,SWANCOR薩摩亞持有上緯新材64.02%的股份,STRATEGIC薩摩亞持有上緯新材15.19%的股份,金風投控持有上緯新材5.39%的股份。致遠新創此前由智元機器人股東舒遠春控股,據公告,舒遠春已將致遠新創99.9%的股權和智元機器人2.62%的股權轉讓予智元機器人董事長兼CEO鄧泰華。本次股權交易完成後,上緯新材控股股東將變更爲智元恆嶽,實際控制人將變更爲鄧泰華。
上緯新材自7月2日起停牌,公告發布後,7月9日復牌便實現20cm漲停,截至收盤股價爲9.34元/股,市值爲37.67億元。
在外界看來,智元機器人此舉爲借殼上市,但智元機器人迴應媒體稱:“本次行動僅爲收購控股權,不構成《重大資產重組辦法》所定義的借殼上市。”據媒體報道,另有其他業內人士稱嚴格意義上不是借殼,最多算買殼。
透鏡諮詢創始人況玉清就此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智元機器人這一步可以看成是爲借殼上市做準備,但還不屬於借殼上市,因爲智元機器人的核心業務還沒有進入上市公司。“據現在的動作推斷,應該是借殼操作的第一步,接下來智元機器人應該會利用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的便利,推動上市公司去收購智元核心業務,收購一旦完成,借殼操作就完成了。”
而除了上市的考量,艾媒諮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指出,智元機器人入股上緯新材,也可以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實現上游材料資源對下游產品的直接賦能,大幅提升業務協同效率。“這種垂直整合不僅解決了產業鏈各環節的銜接問題,更能幫助智元獲取三大關鍵資源:一是優質材料供應保障,二是資本力量加持,三是客戶資源拓展。”
明星公司光環
隨着AI大模型技術近兩年突飛猛進,人形機器人領域也涌現出一波明星公司,最爲知名的便是宇樹科技,其次便是智元機器人。
這波人形機器人廠商中鮮少有登陸二級市場的企業,除了港股的優必選和越疆。而宇樹科技可能正處於準備上市的階段,今年5月,該公司將“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的名稱變更爲“杭州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這被業界解讀爲爲上市做準備,不久前,宇樹科技還被曝出將於科創板IPO的消息,不過這並未得到該公司的確認。
但入股上緯新材這一操作,智元機器人倒是給業界來了個措手不及。
智元機器人成立於2023年2月。天眼查數據顯示,該公司迄今已獲得9輪融資,今年3月,智元機器人完成了一輪融資,該輪投資由騰訊領投,另有多家產業方及老股東跟投,包括龍旗科技、臥龍電氣、華髮集團、藍馳創投等,5月,京東和上海具身智能基金參與了智元機器人最新的一輪融資。
這家公司之所以會成爲明星企業,並得到這麼多資本的青睞,與其自帶的華爲基因有一定關係:鄧泰華曾任華爲公司副總裁、無線產品線總裁、計算產品線總裁;彭志輝曾以“華爲天才少年”出名,他在2020年通過“華爲天才少年”計劃加入華爲,後於2022年底離職並着手創業,因擅長研發各種有趣的機器人,亦被稱爲“野生鋼鐵俠”,在B站擁有超過282萬粉絲,在微博擁有超百萬粉絲。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今年開年人形機器人領域最大的熱度是宇樹科技給的,但其實在春節前,智元機器人量產千臺的消息已經在社交平臺引起一波關注。
1月6日,智元機器人宣佈其量產的第1000臺通用具身機器人正式下線,共量產雙足人形機器人731套、輪式通用機器人269套。在近兩年成立的創業公司中,這樣的成績是罕見的。智元機器人合夥人姚卯青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今年智元機器人的商業化目標是營收較去年實現數倍增長,出貨量預計在數千臺左右。
如今半年過去了,《華夏時報》記者就現在的量產情況採訪了智元機器人方面,截至發稿對方未給出回覆。
張毅認爲,智元機器人目前在整個人形機器人市場的位置是偏頭部的,因爲它的產品趨勢也是下一波AI技術發展的方向。今年3月,智元機器人發佈人形機器人靈犀X2,這款人形機器人配置了多模態交互大模型—硅光動語,如果說宇樹科技和衆擎機器人展現出了人形機器人“小腦”的發達,那麼智元機器人的靈犀X2則展現出的是相對出衆的“大腦”控制技能,它不僅外形酷似人類,還能通過語言與人類互動,提供情感支持並完成指令動作。
但不可避免的,和宇樹科技等一衆人形機器人廠商一樣,智元機器人當下最大的難題也是產品的商用。姚卯青曾在談到今年的商業化目標時表示,實現更豐富的產品應用場景,除了科研、教育市場,還有工業、商業、服務業等領域。
轉自:市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