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腦中風 把握黃金4.5小時

「世界中風日」前夕,臺灣腦中風學會呼籲全民記住中風救援三步驟,在第一時間辨識徵兆、即刻送醫,是避免失能的關鍵。 (臺灣腦中風學會提供/王家瑜臺北傳真)

腦中風是國人死因第四名,更是造成成人失能的主因。根據統計,臺灣每年近5萬人罹患腦中風,但僅不到1成能在「黃金4.5小時」內接受有效治療。臺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陳龍指出,中風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約5成患者在中風半年後無法自行如廁、行走或洗澡,2成需長期臥牀,拖垮整個家庭照護系統。

腦中風並非老年人的專利,而是每個人都可能面對的健康危機。10月29日「世界中風日」前夕,臺灣腦中風學會呼籲全民記住「中風救援三步驟」,第一時間辨識徵兆、即刻送醫,是避免失能的關鍵。

三大徵兆分別是臉歪嘴斜、單側無力、口齒不清,因此中風救援三步驟包括:請對方微笑,觀察嘴角是否對稱;請對方雙手平舉,觀察是否有一側無力;請對方說「你好」,聆聽是否語言含糊。只要出現任一徵兆,就應高度懷疑是中風,立即撥打119,爭取黃金救援時間,守住語言、行走與生活自理能力。

雖然多數民衆對中風徵兆有所認識,但實際發生時卻無法立即聯想到中風。常見反應是「先觀察看看」、「應該只是太累」,導致錯失治療時機。中風初期症狀常被誤認爲感冒、疲勞或低血糖,延誤就醫成爲治療率低落的隱形殺手。陳龍強調,每延誤1分鐘,就有190萬個腦細胞死亡,而這些細胞再也無法恢復。

臺灣最新中風治療指引今年正式上路,積極導入新療法與照護模式,包括建議糖尿病、高血壓等共病、曾發生中風的患者,或是發作時間超過4.5小時,以及睡夢中發生中風的患者等,在符合可施打條件的狀況下有機會可施行靜脈血栓溶解治療(IVT)來降低失能的可能性;而對於即將接受動脈內取栓術的急性缺血性中風(AIS)病人,也建議在符合條件的狀況下儘速施打IVT,以降低失能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