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復健 把握半年內黃金期

中風治療的目標不只是活下來,而是活得更好,關鍵在於中風後3至6個月內接受復健。(雙和醫院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37歲的高小姐在某公司擔任人資主管,半年前與朋友聚餐時昏倒,緊急送醫後竟是出血性腦中風,在加護病房昏迷逾20天。在醫療團隊幫助下,她拔除了管路,恢復正常飲食,如今已能在他人的攙扶下緩步行走,將以一年內重回職場爲目標持續復健。專家提醒民衆,中風治療的目標不只是活下來,而是活得更好,應把握中風後3至6個月的黃金期,接受復健治療。

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陳弘洲表示,高小姐受創的部位在橋腦,橋腦受創並不會影響到認知功能,只要肢體及語言功能稍微恢復,便有機會回到工作崗位。剛開始復健時,高小姐出現左右無法平衡的問題,手抖得相當厲害,幾乎無法拿杯子喝水,甚至連用手指頭觸摸鼻子的基本指令都無法完成,常戳到眼睛。

陳弘洲指出,大腦有很多區域都具有可塑性,可以利用磁波去刺激想要的區域,使其恢復功能,接着立即搭配復健治療,效果顯著優於只進行傳統復健。一般而言,進行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治療前,會先依照病患的病況來選定最優先治療的項目,例如是認知功能、上肢功能、下肢功能或是語言功能,選定治療項目後就會進行精準定位,再依據定位結果進行療程,共10次,每次刺激約20分鐘左右。

醫療人員除利用重複性經顱磁刺激外,也爲高小姐安排一系列機器人復健療程。一般傳統復健很難訓練到每根手指頭,上肢復健機器人卻可完全做到;此外,一般傳統復健的走路訓練,步態可能會歪七扭八,但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可訓練她用正確的步態走路,一個療程下來,她已走得更順暢。

陳弘洲提醒,中風治療的目標不只是活下來,而是活得更好,更有品質與尊嚴,關鍵在於中風後3至6個月內接受復健。除職能、物理及語言等傳統復健之外,搭配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或機器人等科技輔助,再加上以實證醫學爲基礎的治療策略,對患者都會有很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