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工業 育新能 促開放
(原標題:強工業 育新能 促開放)
記者段續、王曉林
產業投資增長10.1%、認定高新技術企業超過4100家、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0.8%……從2025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看吉林,振興發展取得新成效;展望新一年工作,吉林將把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統一於高質量發展全過程,做大做強先進製造業,加強科技創新資源統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全面振興邁出堅實步伐。
“頂樑柱”爭“新”謀突破
工業是吉林省經濟的“頂樑柱”和“壓艙石”,立足提升老工業基地核心競爭力,吉林發力新型工業化,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
我國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在位於長春的中車長客試驗線進行運行試驗(2024年3月21日攝)。新華社發
2024年,由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製生產的全球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進行了時速160公里的滿載運行試驗,標誌着氫能在我國軌道交通領域應用取得新突破。
“軌道交通裝備向着綠色低碳方向發展,氫能是一個可選擇的技術路線,此前氫能源和軌道交通裝備的組合還是一個空白。對於我們而言,就是在多年積累的技術基礎上,大膽突破,敢爲人先。”中車長客國家軌道客車工程研究中心新技術研究部副部長王健說。
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12.3%、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16.9%、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27%……吉林省2024年挖潛增效穩工業、優化結構擴投資,全力培育先進製造業新質生產力。奧迪PPE、比亞迪弗迪、吉林化纖年產15萬噸原絲等重大工業項目竣工投產,使全省發展韌性持續增強。
汽車產業加速向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方向轉型、加快氫能驅動時速250公里城際市域列車和氫能驅動有軌電車新產品研製應用、打造新型顯示材料集聚地……2025年,吉林省將持續做大做強先進製造業,圍繞“新”字謀突破。
“作爲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做大做強先進製造業集羣,對吉林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吉林省政協委員、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丁肇勇說。
“一體化”激活新動能
在珩輝光電測量技術(吉林)有限公司,溫室氣體濃度監測儀就像一隻靈敏的鼻子,可以“嗅”出大氣中的碳排放濃度變化,精確測量出碳排放量,爲實現經濟社會各領域碳減排提供科學依據。
該公司創辦人常帥介紹,利用長春理工大學的技術成果,公司聚焦環保、能源、交通行業,已研發出雙波段氣溶膠激光雷達、測風激光雷達及高精度溫室氣體濃度測量儀等序列化產品,可準確反演大氣透過率、環境污染源排放、碳通量碳濃度測量,未來有望貢獻數億元產值。
作爲科教人文大省,吉林高度重視科技事業發展,把科技創新作爲破解振興發展難題的“金鑰匙”;2024年制定《吉林省教育科技人才產業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建立起教育培養人才、人才支撐科技、科技引領產業、產業反哺回報科技的良性循環機制。
在一體化發展戰略的驅動下,2024年,吉林省轉化科技成果3609項,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241億元;2025年,吉林省將持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力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長10%以上,R&D經費投入增長10%左右,轉化科技成果數量增長15%以上。
“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產業一體化發展,充分體現了吉林省對創新驅動發展的高度重視,是對打通四者之間堵點的精準謀劃。”吉林省政協委員、吉林大學黨委副書記韓喜平表示。
促開放注入新活力
在新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長春,汽車不僅是這裡的支柱產業,也是其擴大對外開放的重點領域。近年來,陸續獲批整車進口口岸、汽車平行進口試點,讓長春不僅生產汽車,還能借助汽車這一媒介擴大對外開放,通過中歐班列連通境內外市場。
Play Video
視頻丨中歐班列助力紅旗汽車佈局海外
圍繞中歐班列,長春市規劃並運營海鐵聯運、卡車航班等多條物流通道,形成“公空鐵海”四位一體的多式聯運國際通道體系;開設德國紐倫堡樞紐、中國吉林公共海外倉,爲全國中歐班列提供調配、倉儲等服務,打造多式聯運中樞和中歐進出口商品雙向流通集散中心。
目前,汽車及汽車配件、農產品、電子元器件、機械配件、輕工業品、輕紡織品等十餘種品類的貨物都能搭乘中歐班列從吉林運往歐洲各地,逐漸形成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通道樞紐,爲老工業基地注入了發展活力。
2025年,吉林省將發展服務貿易、綠色貿易、數字貿易,推動整車及零部件、農產品、醫藥等優勢產品“出海”,力爭新增外貿企業200家以上,全方位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吉林省商務廳副廳長張貴剛表示,吉林省將持續優化國際市場佈局,強化區域市場開拓,廣泛發動企業參加行業專業展會和貿易促進活動,擴大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貿易往來,全力以赴擴大對外貿易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