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村共富有“糧計”

最近,青島市即墨區藍村街道壯武村黨委書記王德生忙得不亦樂乎。剛剛歸倉的豐產小麥很快銷售一空,換茬種植的新品種玉米苗也長勢喜人。

壯武村位於即墨西部,桃源河流經此地,水源充沛,土地肥沃。前些年,卻因村民外出務工等原因導致部分耕地撂荒。王德生帶領村集體以黨組織領辦的形式,成立春秋永旺種植專業合作社,對村民的1600餘畝低效利用耕地打包流轉,並將多餘的溝、渠“化零爲整”,進行“連片成方”改造和集約化、機械化作業,提升耕種效率,走出了一條“黨組織+合作社+農戶+共富公司”一體化發展路子。

“我們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獲得租金的同時,還能就近到種植基地務工,農忙時每月可以增收3000元到5000元。”村民王祖臣笑言。

“收益看得見,村民顧慮就少了,慢慢都來籤地入股了,合作社流轉土地達到3000多畝。”2023年,村集體在合作社基礎上,註冊成立“壯武村綠色農業科技共富公司”,流轉後的土地由共富公司統一管理經營。王德生說,“有了共富公司這個平臺,我們增強了對項目、技術、資金、人才的吸納能力,去年還建成了集技能培訓、農機配套、農資供應、糧食烘乾倉儲於一體的現代化農業運營中心,自己包地的農戶可以享受到公司統一的資源服務,省心又省錢。”

想進一步提高畝產經濟效益,就必須穩產、增產。爲此,村莊引進推廣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五良融合”綠色增糧生產技術,建設高標準農田和青島市綠色增糧先行示範區,並與高校院所合作,聘請專家開展土壤改良、水肥一體化指導,落成小麥、玉米良種繁育試驗基地,2024年,糧食產量突破1000萬斤,成功實現“噸半糧”目標。今年夏收,經過市農業部門專家組現場實打實測,核心試驗區小麥畝產達到886.9公斤,刷新了青島市小麥單產紀錄。

如今,55歲的王德生頭髮已然花白,談起村裡的變化,他滿是自豪,“我們村已培育了5個省市級示範家庭農場,年銷售糧食近1400萬元,村集體實現增收260萬元,輻射帶動30多個農戶和200餘名村民增收300餘萬元。我們的日子越過越有勁頭”。(經濟日報記者 劉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