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巨頭聯手青島,100億砸向機器人
製造業巨頭正在接替VC,成爲人形機器人的最大擁躉。表現之一,就是最近海爾宣佈將聯合青島創投,設立總規模高達100億的具身智能產業投資基金。
從官方發佈的信息看,海爾創投已經與青島市創新投資有限公司簽署了合作框架。雙方將通過100億元的產業基金,圍繞具身智能行業進行投資。重點投向整機設計與製造、基礎部組件及軟件、系統集成及應用等機器人項目。
海爾創投是海爾金控旗下的投資平臺,管理着規模超過300億元的海創母基金。合作方青島市創新投資有限公司,是青島市財通集團在2021年設立的市級科創投資平臺。主要以管理政府引導基金爲主,與海爾旗下的海爾創投、海爾資本、海創匯都有着密切合作。
具身智能已經成爲了產業巨頭與城市發展新的交匯點。從企業的角度看,機器人正在成爲海爾戰略佈局的關鍵一環;從城市產業的角度看,青島正在從傳統制造向先進製造和智能製造轉型。雙方的這次合作可謂是水到渠成。
海爾系聯手青島國資
海爾進軍機器人賽道並非臨時起意。
2014年9月,海爾集團創始人張瑞敏在一次演講中,就談到了機器人的話題。他說海爾正在探索智能化升級,把工廠改造爲無燈工廠——“沒有電燈,沒有人,機器人和生產線可以對話”。當時海爾內部完成了一條洗衣機生產線改造,將原來92人的工廠,變爲了只有一個現場員工。他預測機器人進工廠的速度會遠比人們想象得更快。
於是在第二年的12月,海爾智家就成立了海爾機器人公司。2018年海爾又從工廠場景轉向家庭服務場景,在時年3月的“海爾智慧家庭服務機器人發佈會”上,宣佈與軟銀集團旗下的軟銀機器人合作,引入了人形機器人產品Pepper。這款擁有人類外觀的機器人,可與各種海爾智能家電相連,成爲家庭生活中的智能管家。
2023年之後,海爾與人形機器人公司的合作加快了。比如先與樂聚機器人達成戰略合作,推出國內首款面向家庭場景的通用人形機器人Kuavo(夸父)。後又在今年初,成立海爾兄弟機器人,並與星動紀元達成合作,雙方共同推出基於智慧家庭場景的家庭服務機器人。緊接着3月份,註冊資本5億元的“青島樂創無界”成立,這家公司由海爾智家及其子公司青島海爾科技投資共同持股,業務範圍包括工業機器人和智能機器人。
除了自研與合作。資本端的併購、投資也不少。
先看併購,2022年,海爾智家以現金1.25億元的價格,買下了掃地機器人“青島塔波爾機器人”100%股權。2025年2月,海爾旗下青島海爾卡奧斯收購了機器人控制與驅動產品製造商上海新時達(002527)10%股份及19.24%表決權,成爲其控股股東。
再看股權投資。2023年,海創母基金直接投資了巡檢場景的天創機器人和工業場景的阿童木機器人。另一家海爾系機構——海爾資本則在今年4月投資了“清華系”的星海圖。
從2014年張瑞敏大力推動無燈工廠到現在,海爾在機器人賽道上已經有了10年的佈局。牽頭設立100億的具身智能產業投資基金,倒是情理之中的事。
再看另一頭。
與海爾聯手的青島市創新投資有限公司成立於2021年,前身是青島市市級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管理中心,主要職責是管理青島市的政府引導基金。據官方網站披露的信息顯示,截至目前,青島市政府引導基金累計參股基金100餘支,基金規模超1300億元。這之中就不乏與海爾系的多次合作。
2017年,青島創投與海爾創投合作設立了“青島海域同輝創業投資中心(有限合夥)”;2018年,雙方合作設立了青島海創新動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2019年,又與海爾創投合作,設立了“山東省海創千峰新舊動能轉換基金”。而且這支“海創千峰基金”出資額達35億,是青島市規模較大的產業基金之一。
所以從歷史上看,兩家機構是如同“親密戰友”,在建設地方創投生態和產業生態的上已經合作多年了。
青島,補齊機器人制造關鍵一環
青島科創與海爾系的密集合作體現着這座城市正加速轉型。
自清末以來,青島就一直是北方的工業重鎮。到改革開放之初,已經擁有紡織、輕工、機械、化工等141個工業細分門類。今天的青島,是全國工業體系最完善的城市,覆蓋全部41個工業大類中的39個。而且與內陸工業城市相比,還擁有青島港這一獨特優勢,爲全球化拓展提供了便利。所以在青島,走出了海爾、海信這樣的全球化家電巨頭不足爲奇。
但以傳統制造業爲主導的城市,無不面臨着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產業升級的問題。白色家電已經不能算先進製造業,而以高端芯片爲代表的上游環節、以人形機器人爲代表的未來終端產品,都需要加大資本投入、技術投入,支付巨大的創新成本。
青島的第一大策略是聯手產業巨頭。
除了海爾,海信也於2024年發起成立了山東省人形機器人制造業創新中心(海爾建設了山東省服務機器人制造業創新中心)。此外,海信提出了“工業智能化+家庭服務化”雙引擎驅動機器人戰略。不僅要加快在全球海信工廠中部工業機器人,還要將推出健康監測機器人。
另一大策略就是發揮場景與供應鏈優勢,補全產業鏈環節。
我查閱了最近青島融資的機器人公司。去年9月,勁邦資本投資了青島一家機器人公司——螞蟻機器人。這家公司創始人叫龍進軍。此人名下還有另一家公司,青島科創板上市企業科捷智能。這是一家成立於2015年,專門做智能物流的企業。
另一家公司國華智能獲得前海母基金、山東財金集團投資。這是一家服務於人形機器人關節模組的公司。主要產品爲精密諧波減速器、傳動及伺服驅控系統。據稱國華智能與小米的關係很緊密,據稱是小米機器人核心tier1供應商(未驗證)。
這兩家企業可以大致描摹出青島機器人產業輪廓:一方面擁有大量的供應鏈公司;另一方面,擁有與港口、物流、工廠等各類應用場景相適配的機器人公司。但整機廠是缺少的,而且“大腦”研發類公司更少。
所以在青島發佈的《青島市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7年)》中,就採取了一種取長補短的策略。比如取長:發揮特定行業典型場景應用的優勢;補短:研發主線應該是人形機器人整機和關鍵零部件。技術上,又提出要圍繞“大腦”關鍵技術、“小腦”關鍵技術、“肢體”關鍵技術等進行突破。
而在這次設立100億產業基金,也是其中的一環。其第一大投資方向就是人形機器人整機制造商。並且青島提出要發佈了民政、智慧家庭、工業製造、智慧城軌、軌道交通裝備、智慧港口、海洋勘測、醫療康養等八大領域的超級場景,爲具身智能機器人企業提供商業化落地的機會。
可見,在人形機器人的產業發展上,青島正在因地制宜地走出一套與北京、深圳、杭州等城市差異化競爭的路徑,即:“擴大投資+開放場景+綁定產業巨頭”的策略。
國華智能創始人王廣前段時間接受採訪時說,公司機器人整機客戶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地。“青島需要把這個產業鏈補上,否則可能導致在技術研發、市場推廣以及產業鏈整合等方面的短板。”——而這,正是海爾與青島100億產業投資基金的最大目標。
參考資料:
1.高工機器人,從“白電”轉戰“機器人”,美的、海爾、格力誰執牛耳?
2.青島創客,山東將培育兩大機器人創新中心,海爾海信分別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