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山動物現蹤城市 專家教你與野生白鼻心、山羌和平共處

人與野生動物的界線日漸模糊,如何在共享空間中建立彼此理解與尊重,爲當代自然保育與生態教育重要課題。(林業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提供/吳佩蓉宜蘭傳真)

人與野生動物的界線日漸模糊,如何在共享空間中建立彼此理解與尊重,爲當代自然保育與生態教育重要課題。(林業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提供/吳佩蓉宜蘭傳真)

隨着都市開發與人類活動範圍日益擴大,臺灣郊區甚至城市邊緣,常有人「巧遇」白鼻心、山羌、松鼠,甚至是穿山甲,這些原本棲息山林裡的野生動物,近年來越來越常出現在農田、校園,甚至城市街頭。人與野生動物的界線日漸模糊,如何在共享空間中建立彼此理解與尊重,爲當代自然保育與生態教育重要課題。

爲促進大衆對於人與野生動物共存議題的理解,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23日舉辦「淺山動物觀察與保育共生議題講座」,邀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副教授曾惠芸分享她多年來對野生動物的研究經驗;從紅外線相機拍到的白鼻心,到山林中錄到的動物聲音等,用豐富案例帶大家重新思考「我們與野生動物的關係」。

此場講座吸引包括林業署同仁、巡山員、保育志工及原住民獵人團體等共81人線上、線下參加。除介紹白鼻心、松鼠、鼬獾等動物如何適應都市環境,曾惠芸也說明如何用科學方法,像是紅外線相機、足跡紀錄、聲音監測等,瞭解動物的活動模式,進一步擬定保育對策。

曾惠芸指出,白鼻心是臺灣常見的「都市適應型」野生動物,常被拍到出現在夜間校園、果園或公園中,這類動物其實並不是「誤闖」城市,而是因爲山區棲地縮小、食物來源改變,牠們學會如何靠近人類活動區來生存。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23日舉辦「淺山動物觀察與保育共生議題講座」,邀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副教授曾惠芸分享她多年來對野生動物的研究經驗。(林業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提供/吳佩蓉宜蘭傳真)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23日舉辦「淺山動物觀察與保育共生議題講座」,邀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副教授曾惠芸分享她多年來對野生動物的研究經驗。(林業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提供/吳佩蓉宜蘭傳真)

她也提醒,看到野生動物並不代表生態變好了,有時反而是人類在土地使用、棲地破碎、資源流失等的警訊;座談中她介紹國內外營造野生動物友善環境的成功案例,並鼓勵民衆用更溫和、有智慧的方式對待野生鄰居,例如不隨意餵食、不驅趕、不干擾,激發大衆參與保育行動的可能。

宜蘭分署表示,近年積極推動「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保育共生地」、「社區林業」等計劃,從串聯野生動物棲地、建立生態廊道、縫補零碎化棲地,到與原住民族、地方社區合作保育行動,期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