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大阪世博重現「麟洋配」聖筊 編舞家談靈感「有點毛骨悚然」
在大阪世博夢洲主舞臺演出的「命運的安排:搏筊」,舞者以身體巧妙詮釋臺灣的「博筊」文化,舞者出現「聖筊」姿勢,彷彿向奧運「麟洋配」致意。記者陳宛茜/攝影
兩屆奧運羽球男子雙打金牌得主李洋成爲首任運動部長,寫下另一個傳奇。他之前和搭檔王齊麟贏球時創造的「聖筊」姿勢,令球迷津津樂道。此次隨文化部「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來到大阪世博演出的雯翔舞團,以身體巧妙詮釋臺灣的「博筊」文化,舞者也出現「聖筊」姿勢,彷彿向「麟洋配」致意。
創作「命運的安排:搏筊」的雯翔舞團編舞家郭爵愷表示,在麟洋配之前,其實已開始創作以「博筊」爲主題的舞作。之後看到奧運麟洋配,確實從中得到更多的靈感,用身體更簡單地去展現搏筊的正反面與規則,讓觀衆更容易會意。
談到「命運的安排:搏筊」的靈感來源,郭爵愷表示,自己出身傳統家庭,過年過節都要回去拜拜。某次回家,拜完後問祖先是否滿意?今天是否可以回家了?沒想連續問了六、七次,都是「陰杯」不行。這讓我感到有點毛骨悚然,不知道「這是一個遊戲、機率,還是有神秘的答案。」這樣的疑問激發了他創作「命運的安排:搏筊」。
「命運的安排:搏筊」安排四個問題,每個問題都讓舞者擲筊,再根據擲筊的結果舞蹈,包括做出。郭爵愷說,擲筊的結果無法安排,他爲此安排了16個版本,「每場演出都不一樣」。他透露,此一舞作演了20多場,目前只有三場曾得到三個「聖筊」。
「命運的安排:搏筊」在臺灣演出時,觀衆共鳴感強烈。郭爵愷說,這次來到大阪,舞團要挑戰讓不瞭解臺灣聖筊文化的世博觀衆,也能快速理解此一文化的規則和趣味性。他們做了一些調整,如在一開場便解釋臺灣的信仰文化,發現世博觀衆也能理解。
「We TAIWAN」夢洲舞臺演出昨天進入第二天。演出前,世博大會廣播「若再繼續打雷、下雨,園區所有活動都要停止」,但最終仍順利演出,觀衆甚至多到讓大會出動4個保全協助疏導人羣。文化部臉書昨也進行表演的現場直播,在臺灣的文化部長李遠準時上線留言「我有在看喔」。他在臉書表示,對於世界大部分的國家而言,國家的名字和國旗可以名正言順的出現在每個角落是多麼理所當然的事,「對臺灣卻是那麼難」。此次「We TAIWAN」透過夢洲園區的演出,以行動宣告「我們來自臺灣。」
「We TAIWAN」在世博夢洲園區Pop-Up Stage North演出的「島嶼之聲:廟埕前的謝神戲」,今天將帶來最後1天的演出,也宣告着「We TAIWAN」活動將告一段落。27日同樣在下午4點至5點,同步於文化部臉書直播。
在大阪世博夢洲主舞臺演出的「命運的安排:搏筊」,舞者以身體巧妙詮釋臺灣的「博筊」文化。記者陳宛茜/攝影
「We TAIWAN」夢洲舞臺演出昨天進入第二天,觀衆多到讓大會出動4個保全協助疏導人羣。記者陳宛茜/攝影
在大阪世博夢洲主舞臺演出的「命運的安排:搏筊」,舞者以身體巧妙詮釋臺灣的「博筊」文化。記者陳宛茜/攝影
「We TAIWAN」夢洲舞臺演出昨天進入第二天,觀衆多到讓大會出動4個保全協助疏導人羣。記者陳宛茜/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