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不住我們!中國算力省電省錢十大絕招,個個硬核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駱軼琪 實習生 唐娜斯
完成1000億億次計算需要多久?
如果讓全球80億人,每人手持一個計算器,全年不吃不睡,每秒按1次,大約需要4年。
而中國的答案是——1秒鐘。
這是2025中國算力大會上公佈的重大突破之一:中國移動牽頭研發的“九州”算力光網,把算力提升到10 EFLOPS,也就是1秒鐘完成1000億億次浮點運算。
它是全球首個規模最大的400G全光省際骨幹網,預計能拉動GDP增長超126億元。
不僅這一項,此次算力大會上,一共公佈了十個我國在算力產業的重大突破!
其中既有核心底層技術突破,也有生態解決方案。既能“打好地基”,還能“蓋好房子”。
山西秦能的算電協同一體化平臺,讓數據中心不再是“電老虎”,一年能省電費1000萬元,減少碳排放十萬噸。
超聚變的FusionOne AI一體化行業解決方案,讓AI基礎應用小時級上線,真正“開箱即用”,已落地500多個項目。
華爲研發的“在網計算加速技術”,是智算集羣通信效率提升的關鍵突破,讓模型訓練推理更省時省錢。
中國電信面向分佈式大模型的“廣域智算無損組網技術”,讓遠距離的數據中心像在一個房間裡一樣高效協作,訓練大模型再也不用擠在一個地方。已經在多地試點驗證和商用。
中國聯通的“分佈式訓推關鍵技術”,讓AI訓練既高效又安全,數據不出園區,隱私保護好。
聯想的“萬全大模型訓推方案”,讓大模型推理性能提升10倍,故障恢復秒級完成,還能適配20多款國產GPU和大模型。
阿里雲牽頭的異構GPU雲平臺,打破“算力孤島”,讓不同品牌的國產GPU也能高效協作,已經支撐了100多個重大項目。
中興通訊牽頭的智算超節點系統,讓國產GPU卡可以大規模高速互聯,支撐萬億參數以上主權大模型訓練,初步建成國產化智算產業開放互聯生態系統。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牽頭的DeepLink超大規模跨域混訓方案,讓跨省上千公里的智算中心實現大模型混訓,等效算力不輸單芯片單集羣。真正盤活全國算力資源。
這些重大突破不是飄在空中,而是真正能落地、能省電省錢、保護數據安全的技術。這背後,透露出我國計算、通信、電力行業龍頭,在大模型時代的攜手並進。是他們,支撐起中國在算力產業的突飛猛進,最終得以讓算力像水電一樣唾手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