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生日快樂/中傑 二代打拚 強化品牌鏈

中傑董事長劉安哲。聯合報系資料照

「中傑目標在十年內達成年出貨量超過8,000萬雙鞋。」掛牌上市後的第一場法說會,中傑(6965)董事長暨執行長劉安哲宣示公司的十年目標,要從去年出貨逾4,000萬雙鞋,到2034年出貨量倍增。

出貨量倍增對中傑來說,並不是新鮮事,去年的出貨量正是疫情前(2019年)的翻倍。只是隨出貨量體增大,達到倍增需要持續擴增生產線,目前中傑越南廠、印度廠都依規劃展開擴建、印尼也已取得新廠地。

中傑創立於1983年,由原是製鞋師傅的劉信國與夫人劉何玉鈴在臺中大雅創立,90年代臺灣製鞋業紛紛前往大陸設廠,劉信國也在1998年前往大陸設廠。雖然從皮鞋學徒做起,但劉信國認爲「什麼鞋都能做」,纔有辦法服務好客戶,奠定中傑從運動鞋到皮鞋等休閒鞋,甚至防水的登山鞋、滑雪專用鞋等都可以生產的基礎與優勢。

2013年,在子女長大成人並在公司歷練多年,劉信國交棒給第二代。接棒後的劉安哲與姊姊劉瓊雯、弟弟劉佑軒展開「二代創業」,毅然決然將中傑的生產據點大陸延伸到越南,陸續在宣光省、寧平省、海陽省建立生產線,加上第3季加入生產行列的北廠,越南年產能已逾1,700萬雙。

疫情期間越南廠初期雖受影響,南越封城期間,因廠區設在北越,中傑越南廠很快受惠轉單效應,快速恢復營收水準。近年的美中貿易戰,越南廠也發揮多元產線的優勢,推升營收成長。

關稅議題淡化 客戶訂單迴流

從2013年二代接班時,中傑出貨890萬雙鞋,到去年中傑出貨量已達4,050萬雙,營收從約50億元,去年已達269.8億元。劉安哲表示,今年受到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影響,消費市場景氣不明確,客戶下單趨於保守,營收面臨挑戰。不過隨關稅議題逐漸淡化,客戶訂單陸續迴流,加上積極拓展新品牌客戶,第4季新品牌客戶可望逐步貢獻營收,目標下半年營收表現優於上半年,對明年營運保持審慎樂觀。

中傑與大客戶New Balance雖有逾40年的合作關係,真正讓中傑進入New Balance的核心供應鏈是二代接班後,劉安哲、劉佑軒決定斥資數百萬美元,爲New Balance設立研發中心,讓New Balance在設計圖出來後,研發中心就鞋面、材質、功能等各方面與New Balance共同合作開發,也是中傑得以成爲New Balance全球前三大供應商之一的關鍵。

除New Balance外,中傑也打入大陸高端運動品牌安踏(ANTA) 旗下的FILA、迪桑特(Descente),以及李寧的供應鏈,成爲共同研發的核心供應商。

在產能規劃方面,儘管面對全球供應鏈挑戰,中傑產計劃仍穩步前進,今年資本支出預估約6,000萬美元的目標不變。今年的推進重點爲印尼廠,已在東爪哇取得土地,持續依計劃進行中,預計明年或後年初開出產能。

深耕在地市場 躍核心供應商

越南北𣴓廠已在第3季開始投產,依需求狀況增加產能,今年的年產能預期可達11.2萬雙的針織鞋面,滿載後年產能可達成型鞋360萬雙及針織鞋面430萬雙;印度廠已於第2季增設產線,今年的年產能約60萬雙,滿載年產能可達210萬雙。

以今年上半年的營收來看,運動鞋佔整體比重達73%,休閒鞋部分佔25%。以銷售地區來看,大陸及美國分別佔29%及31%,另外也運往歐洲、美洲等全球的消費市場。大陸的主要生產基地位於河南、江西、廣東,去年合計年產能超過2,400萬雙,是中傑目前最大的生產據點。

劉安哲指出,從長期觀點看,由於品牌客戶重視供應鏈穩定性與規模能力,加上大陸和印度的在地產能有助服務當地龐大內需市場,除可支援品牌在地成長外,也有助提升接單彈性與合作黏着度。目前在四個生產基地的佈局,有助中傑在全球供應鏈重構下掌握先機,持續擴大市佔率與合作規模。中傑身爲數個重要品牌的核心供應商,也將持續深耕,在研發、產能安排都具優勢下,目標是加速取得更多的訂單比重,並打入更多客戶旗下品牌。

市調機構預估,2025年到2034年運動鞋市場年複合成長率爲5%。中傑的主要客戶New Balance、安踏、李寧全球市佔率也穩定成長,成爲中傑營運持續向上的重要動能。同時隨安踏旗下品牌逐漸增加,也將是中傑爭取新訂單的最大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