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如何在AI時代中立於不敗之地?關鍵在於學會運用智慧財產
圖片來源:pexels
AI雖有機會爲人類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進步與繁榮,卻也增加了企業在永續經營上的挑戰,例如:AI讓技術與商業模式的變革更加快速,以往需要6個月開發期的新產品,現在可能1天內就可以完成MVP(最小可行性產品),在這樣指數型成長的效率下,企業不僅需要在各個層面都快競爭者一步,還要做好受惡意競爭的回防準備。
又或者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軟體業智慧財產權議題,如華爾街日報母公司道瓊與紐約郵報共同對 Perplexity AI 提起訴訟,指控該公司大規模非法複製其受版權保護的新聞內容。以及臺灣法律科技新創七法公司(Lawsnote)遭法源資訊提告侵權,法院一審判決認定 Lawsnote 之行爲構成侵害著作權,對兩位創辦人分別判刑4年、2年,且需賠償逾1億臺幣的新聞,都在在提醒着我們,AI 時代的科技公司不得不比以往更加重視智慧財產權,不論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
人人可用AI哪還有什麼智慧財產?答案在如何善用AI
對此,致力於幫發明人與企業運用專利實現永續的頂層專利科技表示,由於生成式AI是透過公開的文獻做學習、內化,進而將答案提供給用戶,因此內容不免會引用到智慧財產權人的私有財(例如引用他人的專利內容或著作權),若AI無特別標註,或者我們沒有查證就將AI提供的內容照搬到自己的事業中,就很容易會遇到智慧財產權爭議的問題,這點需要特別注意。
「如果有透過AI輔助開發,是否擁有該發明的智慧財產?」這是軟體發明人最關心的議題之一,頂層專利團隊表示我們可以透過智財局對於發明人的解釋略知一二:「發明人系對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技術特徵具有實質貢獻之人…所謂『實質貢獻之人』係指爲完成發明而進行精神創作之人…提出具體而可達成該構想之技術手段。」因此,只要對發明有實質貢獻之人即擁有智慧財產權。
且按目前臺灣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之判決,AI尚無法作爲專利發明人(歐、美、中亦同),因此「實質貢獻之人」必然是使用AI的用戶,雖然直接引用可能侵犯到他人的智慧財產,但基於AI提供的內容、文獻進行優化、淬鍊,並得出屬於自己觀點的創作或發明,即擁有該創作的智慧財產權,這也符合專利制度創立時,主張透過公開換取保護,讓其他發明人得以學習、優化,並從良性競爭中讓人類社會更加進步富裕的初衷。
取得軟體專利沒有想像中困難,重點不在功能,而是核心價值
此外,有不少發明人與企業擔心軟體專利申請困難度較高,因此尚未下定決心進行專利佈局,頂層專利團隊說道:「專利的本質是爲了界定私有財與公共財之間的界線,簡單說,就是我們必須要知道一個發明究竟哪些是我們的,哪些是別人或共有的,對於軟體這件事,大家太把重點放在我有什麼功能,而不是討論我的核心價值是什麼,這就是爲什麼有些人覺得軟體專利不好申請的主因。」
專利必須清楚界定什麼是你的,什麼是別人或公共的,會員系統、廣告系統人人都有,所以當我們說自己的軟體有這些功能時,審查委員會認爲這已經是公共財,不能申請專利,即便我們說爲了讓廣告更精準,我們串了五個資料庫並進行AI優化,審查委員也會認爲這是抽象概念且資料庫也不是你的,還是不能申請專利。除非我們把如何進行AI優化這部分的流程、數據或演算法講出來,因爲這纔是你的,也纔是整個軟體真正具有潛在價值之處,所以在申請軟體專利時,記得別像申請硬體專利一樣只是描述外觀結構,必須找出真正的核心,並且有系統、有數據地呈現給審查委員看,就可以取得屬於自己的軟體專利。
圖片來源:pexels
越簡單的產品,越應該申請專利
許多軟體發明人也會好奇,如果產品很簡單,那還有申請專利的必要嗎?雖然聽起來有點矛盾,但「越簡單的產品,越應該申請專利」,爲什麼?就是因爲你的產品有可能被別人抄襲,才需要申請專利啊!不然幹嘛需要專利保護自己?像可口可樂沒有人知道他的真實配方,也沒有人能夠完美複製,所以可口可樂根本不需要申請配方專利,只要內部做好保密就好,只有那些一看就可以仿冒、可能被複制、逆向還原或者可以輕易被繞過的發明纔會需要專利保護。
在AI浪潮中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是強化智慧財產佈局的深度與廣度
最後,大家最關心的莫過於如何在這個AI浪潮中突破重圍、邁向永續,頂層專利團隊總結:「AI 的爆炸性成長讓所有研發與商業行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在 AI 時代,企業與發明人需要比以往更加重視智慧財產權,因爲你今天產生的構想,可能明天就已經被其他競爭者抄襲,唯有用比以前更快、狠、準的方式建立專利家族與專利組合,才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靠一個專利打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我們不僅需要佈局核心專利,還有考慮未來的延伸應用,提前卡位有潛力但競爭者尚未涉足的領域,並且善用著作權、商標、商業秘密等多元智慧財產權組合建立強大的護城河,同時建立即時監控競爭對手動態的專利預警機制,以快速因應市場變化,全面保障企業的創新成果。唯有那些懂得有效運用並全面保護自身智慧財產的企業,才能在 AI 時代持續引領市場並實現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