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縣陽堌鎮黨建賦能花生產業發展
7月27日,杞縣陽堌鎮花生產業園區汴地香企業生產車間,機器轟鳴,工人們正在熟練地將脫油花生裝袋打包發貨。車間牆上,“黨員先鋒崗”的紅色標識格外醒目。近年來,杞縣陽堌鎮錨定縣委、縣政府“12355”發展思路,以“黨建鏈”賦能“產業鏈”,用“產業鏈”串起“增收鏈”,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一條黨建賦能、產業增效、羣衆增收的產業發展“紅色路徑”。
建強堡壘,築牢產業發展“壓艙石”
陽堌鎮堅持將黨組織建設貫穿花生產業發展全過程,構建起“黨委統籌、支部聯動、黨員帶頭”的三級組織體系。成立花生產業振興專班,推行“1+N”包聯機制,11名科級幹部分包33個村級黨支部,每個村級黨支部再將轄區劃分爲若干個網格,由骨幹黨員擔任網格員,形成“專班統籌、支部落實、網格兜底”的三級聯動格局,實現了從政策貫徹到落地執行的無縫銜接。
爲破解資源瓶頸,主動對接省農科院科研團隊,通過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種植“示範田”,成功引進“魯花8號”“花豫16”等高油酸品種,推動品種升級。在孟寨村的“田間黨課”上,農業專家與黨員羣衆圍坐田埂,把實驗室裡的育種技術轉化爲“土辦法”“金點子”,讓科研成果紮根田間地頭。實施“綠色生產”工程,黨員幹部帶頭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讓花生種植既保產量又護生態。目前,全鎮花生良種播種覆蓋率達95%以上。
鏈上發力,打造集羣發展“增長極”
陽堌鎮堅持將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打破企業邊界,強化政治引領與戰略協同,設立2個非公企業黨支部,創新“四鏈協同”模式——組織建在產業鏈上凝聚合力,黨員聚在產業鏈上攻克難題,能人放在產業鏈上帶動發展,農戶富在產業鏈上共享成果。引領多方協同參與花生產業發展,定期召開政企對接會、行業交流會,讓種植戶、加工企業、銷售商精準對接,推動花生從“原字號”向深加工產品升級。通過政策扶持、技術培訓、示範帶動三措並舉,建成300畝以上示範基地16個,花生規模化種植率達96%,推動花生產業種植集羣發展。
惠民增收,激活鄉村振興“動力源”
陽堌鎮堅持“產業發展惠及於民”,通過“黨建+技能+就業”組合拳釋放民生紅利。依託“主題黨日+產業觀摩”活動,常態化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花生高產技術課堂”等專題課程,累計培育種植能手600餘人、高素質農民1500餘人次。產業興旺帶動就業增收,周邊鄉鎮7000餘人變身“花生經紀人”,從事收購、加工、銷售等環節,年人均增收超2萬元。
一粒花生激活了產業振興的一池春水。如今,陽堌鎮已經形成了“種植、收購、加工、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全鎮32家收購企業年交易量達40萬噸,交易額34億,業務覆蓋直徑達300公里,每到收購旺季,2000餘臺運輸車輛往來穿梭,200餘人在鎮內務工,116家餐飲服務場所生意紅火。花生產業園核心區有龍頭企業6家,年深加工花生產品4.5萬噸,其中世紀春、佰泉兩家企業生產的花生米不僅賣到全國,更出口到了東南亞。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我們用實踐證明,一粒小花生也能帶活一方經濟。”陽堌鎮黨委書記鄭巍說,下一步將聚焦“陽堌花生”區域公共品牌建設、花生產業園區建設,推動產業向專業化、集約化、數字化轉型,讓更多農民在產業鏈上增收致富,讓黨旗在鄉村振興一線高高飄揚。(河南日報社三農全媒體中心記者 焦宏昌 通訊員 程培焱 鄭繼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