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都沒那麼要緊的

太多人習慣被教導,別開心得太早,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不要半場開香檳。

但開心可以只是一時體驗。

無憂無慮與開心愉悅是兩種狀態。前者平和,後者起落。非等萬事無憂時才能開心,那人這輩子也難有幾刻開心。

“莫避春陰上馬遲,春來未有不陰時”——你非趕個大晴天才能出門,趕上一春天都是陰天,你還不出門啦?

總有長輩希望人胸懷大志,完成大目標才能開心,“小考100分別高興,高考上了好大學才能開心!”

然而世道流轉,大目標隨着時移世易,可能變得無意義,可能成爲負擔。

許多人大概都能體會:大目標過程中最快樂時,是進度到了99%,“終於要完成了”;真完成了,多數大目標都是“這樣啊?我以爲我會更快樂一點呢。”

世上沒什麼完成了就一勞永逸不再煩惱的目標。太大的目標,只會讓人拖延症發舉步艱難。

還不如把大目標切成許多小目標,哄自己慢慢完成:一步有一步的開心。

畢竟哪怕是大目標,其實也沒那麼要緊的。

所謂生活在當下,有個最實在的用途:一輩子可以頂心不在焉的幾輩子。

當然人世都無百歲,但人經歷千篇一律時,會覺得時光極快;人經歷豐富多變時,會覺得時光流逝慢。

而真切地記住經歷,會覺得人活了不止一遍——喜歡翻相冊的諸位都有這體驗。

吃飯睡覺走路時都心不在焉想着啥事,一天下來,會覺得好像什麼都沒經歷。

記住午飯吃的宮保雞丁芽菜炒飯喝的白茶吃的巧克力,記住等地鐵時聽的一首歌,新開的一樹李子花,熱鬧的一天。

每天在可選擇範圍內試點新東西,會更有利於專注和興趣。

畢竟隨時分心琢磨的那些事,細想,其實也沒那麼要緊的。

選擇困難症,多是想多了:想從豆芽菜裡選出黃金來。

明顯有優劣,不用選——怕的反而是好的沒得選。

會讓人選擇困難的選項,怎麼都差不多:不值得爲之費神。

人生選對選錯,都是事後說;選得多了,最後還是會均值迴歸。

能一把決定人生的選項其實極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各種選項積少成多。

每逢他人——哪怕是親友——對自己的人生提各類意見時,只需想清一點:

按他們說的做,最後他們買單嗎?

最瞭解自己的人始終是自己。他人給的意見始終出自他人。人一天86400秒,真被人看到有多少?

何況世人無非三種:希望你過得好的,希望你過得不好的,不在乎你的——最後一種纔是絕大多數。大多數意見,都是過客浮光掠影興之所至地指點。

他人的意見,也沒那麼要緊的。

關於焦慮,我最喜歡的一段,之前翻譯《蘇菲的世界》時提的:

“希望我能獲得力量,忍受無法改變的;獲得勇氣,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以及分辨這兩者的智慧”

——馬克·奧勒留。

說來無非“盡人事聽天命”。能改變的就去做,別焦慮;無可改變的就認命,焦慮也沒用。

去除焦慮,靠的就是分清可控與不可控的辨別力,以及做事的執行力。

都說要對自己誠實,要勇敢面對自己。我想想其實也沒太要緊。

人許多欲望都是漫長進化而來,合於本能,但未必理性。有許多念想本身就是幻覺,更沒必要太當真。

喝無糖可樂哄身體似乎攝入了糖分,吃蒟蒻提升飽腹感哄身體似乎攝入熱量,其實都是哄自己,但對健康可能好一些。

人生自有許多無解難題,能找個理由說服自己也挺不錯,別太較真。

其實都沒那麼要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