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市場交投活躍
中國期貨業協會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量40.76億手,累計成交額339.73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7.82%和20.68%。期貨市場交投活躍,顯示出我國實體經濟風險管理意識日益提升,產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加速。
雙輪驅動市場發展
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共上市期貨期權品種148個。按成交額統計,排名各商品期貨交易所前三的品種分別爲上期所的黃金、原油、白銀,鄭商所的菜籽油、PTA、甲醇,大商所的棕櫚油、焦煤、豆粕,廣期所的工業硅期貨、碳酸鋰期貨、多晶硅期貨;按照成交量統計,排名各交易所前三的品種分別爲上期所的螺紋鋼、燃料油、白銀,鄭商所的PTA、玻璃、甲醇,大商所的豆粕、焦煤、聚氯乙烯,廣期所的工業硅期貨、碳酸鋰期貨、工業硅期權。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的金融期貨期權成交量爲1837.9萬手,佔全國市場的2.49%;成交額爲14.94萬億元,佔全國市場的28.29%。成交金額排名前三的品種分別是中證1000股指期貨、滬深300股指期貨、中證500股指期貨。
上半年,貴金屬仍是期貨市場最活躍的品種。貴金屬期貨、期權成交額佔全國市場的17.61%。“美債風險上升及全球貿易摩擦加劇,地緣政治衝突持續發酵,導致避險需求激增,推動資金涌入國債期貨、貴金屬等避險工具。”格林大華副總經理王駿認爲。
市場結構呈現雙輪驅動的鮮明特徵:一方面,機構投資者引領市場,期貨公司資管規模同比增長15%;另一方面,產業客戶持倉佔比持續提升,企業套保需求顯著增加。今年上半年商品期貨市場沉澱資金4340.83億元,增長15%。機構化與產業化並行的趨勢,彰顯期貨市場逐漸成爲實體企業和機構投資者風險管理、資產配置的重要工具。
國際化進程加速
中國期貨市場的國際化進程正在加速。
5月26日,日本大阪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上海天然橡膠期貨”合約,這是中日兩國資本市場深化合作、推動“中國價格”進一步服務全球的重要里程碑。
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日前在2025陸家嘴論壇上表示,將把更多產品納入外資交易範圍,儘快將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可交易期貨期權品種總數拓展到100個。同日,上海期貨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發佈擴容合格境外投資者可交易品種範圍的公告,新增開放合計16個品種,至此合格境外投資者可交易期貨期權品種總量達91個。五礦期貨表示,合格境外投資者可交易品種的擴容,進一步提升我國大宗商品國際影響力,滿足境外產業客戶套期保值需求,爲境外機構投資者提供更豐富的資產配置選擇。
7月8日,上海期貨交易所發佈國際化業務規則,爲引入境外參與者鋪設制度“紅毯”。數據顯示,2024年末境外客戶數同比增長17%,持倉量增長28%。磐石金融首席執行官石成虎認爲,隨着中國期貨市場開放速度的提升,境外客戶青睞中國流動性好、與國際聯動緊密、功能效果強的期貨品種。越來越多的境外產業投資者參與到中國期貨市場中,利用相關品種避險保值。
展望未來,人民幣外匯期貨、液化天然氣期貨期權等創新品種的醞釀,預示着中國期貨市場將繼續在全球金融舞臺上奏響更強勁的“中國旋律”,讓全球投資者更加充分地分享中國創新發展機遇。
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增強
在外部環境風雲變幻的背景下,期貨市場日益成爲保障企業平穩經營的“必需品”和助力產業升級的“推動器”。
以新上市的鑄造鋁合金期貨爲例,上市以來,總體運行平穩,實體企業逐步參與,市場規模持續增長,功能初步顯現。大正金屬集團銷售總監林明巧告訴記者,對於再生鋁行業而言,鑄造鋁合金期貨工具提供了公開價格基準,幫助企業解決了長期以來“定價不透明”“賬期長”“成本高”的行業痛點。再生鋁相關企業可構建“電解鋁+再生鋁”的複合型套保策略,更有效地控制採購成本、優化庫存管理、盤活資金。南通衆福新材料則通過期貨工具實現了“風險管控+盈利提升”的雙重目標。
鄭州商品交易所數據顯示,菜油期貨60%以上的現貨貿易採用基差點價模式,成爲國內外菜系產業鏈定價基準。在光伏領域,純鹼交割庫已覆蓋74%的光伏玻璃產能,全球前十的光伏玻璃企業中有7家通過期貨渠道採購原料。
2024年,參與套保的A股上市公司達1503家,參與率提升至28.6%。專家指出,今年上半年市場活躍是“避險需求、產業對衝與制度紅利”的結果,反映出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正在持續增強。(經濟日報記者 祝惠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