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號花招”背後,誰在消耗我們的注意力

“這又是什麼新型起號方式?”最近,這句調侃頻繁出現在社交平臺,反映了人們對流量驅動下內容生態的普遍警惕。在“流量至上”的邏輯下,內容創作更像一場眼球爭奪戰,各種“起號花招”層出不窮,大量輸出虛假、誇張的煽動性內容或平庸瑣碎的浮泛信息。這種現象不僅讓社交平臺淪爲“流量生意”的競技場,更對信息環境、創作生態和社會價值觀造成了負面影響。

短視頻平臺上,離奇劇情和誇張表演製造“獵奇”效果;圖文平臺則充斥着“標題黨”和空洞套路。儘管許多內容涉及原生家庭、人際關係、職場壓力等深度話題,但創作者往往選擇淺嘗輒止,表面上探討社會問題,實則通過誇張的敘事、煽動性語言或刻意製造的衝突,暗中挑動對立情緒。例如,原生家庭話題被簡化爲“父母皆禍害”,人際關係被刻畫成“非黑即白”的對立。這種處理方式不僅未能引導觀衆理性思考,反而讓複雜問題淪爲情緒的宣泄口。觀衆在短暫共鳴後,往往陷入更深的困惑與負面情緒。這種內容創作,浪費了深度話題的社會價值,也擠佔了真正需要理性討論的空間。

這種流量導向的創作模式也對內容生態造成了破壞。當低質量信息能夠輕鬆獲取流量和收益時,原創內容因高成本、長週期和低迴報被邊緣化,不少創作者選擇迎合短期需求,放棄了深耕內容的初心。當“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愈演愈烈,不僅稀釋了有效信息,使用戶難以獲取高質量內容,也讓平臺陷入低水平重複的同質化泥潭,扼殺了創新與多樣性。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生態正在對中文表達造成隱性傷害。無論是極端煽動還是平庸瑣碎,語言的低俗化和快餐化趨勢日益明顯,導致中文逐漸失去其應有的豐富性與深度,淪爲膚淺的消費符號。年輕一代在長期接觸此類內容後,表達能力退化,在需要深度思考時力不從心,這不僅影響其文化認同,也對中文的傳承與發展構成了威脅。

“這又是什麼新型起號方式?”這句質問,不僅是對內容創作的調侃,更是對當前生態的深刻反思。要扭轉這一局面,的確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平臺應以有效機制支持優質內容,創作者應迴歸創作本質,用戶則需提升媒介素養,甄別信息真僞,主動拒絕低劣內容。唯有如此,互聯網生態才能迎來高質量信息的傳播與接收。

(吳雨陽 )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佈,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爲信息發佈平臺,如您認爲發佈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