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藝術“出海”的啓示(藝壇走筆)

吳洪亮

踏着春天的腳步,齊白石藝術熱潮悄然席捲海外。近期,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展廳外,觀衆早早排起長隊,滿懷期待地等候一睹齊白石的真跡。這是齊白石藝術海外展覽的一個縮影。

爲紀念這位中國近現代美術巨匠誕辰160週年,北京畫院近年推出系列全球活動。從這一項目實踐出發,探討如何通過跨文化研究視角構建起海內外觀衆的共情場域,或許能夠找到更多讓世界瞭解中國、感受中國藝術魅力的新途徑。

在全球語境下展開齊白石藝術研究,拓寬了策展理念。齊白石的藝術既體現了文人哲思,也飽含田野鄉間勞動者的樸素願望。這種超越時空、文化與民族的藝術表達,在工業文明向數字文明迭代的當下,更需賦予其新的時代解讀。齊白石的藝術成就完全可與西方的莫奈、梵高、畢加索相媲美,因此我們希望調動海外學術資源,讓收藏機構與研究學者共同參與到全球語境下的齊白石藝術研究之中,打造真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藝術品牌。考慮到海外觀衆對中國文化藝術的理解可能會存在隔閡,在展覽策劃時,我們便嘗試將藝術本土化與在地性轉化相結合,從展覽主題規劃、場域設計到內容選擇,都力求激發觀衆的參與感,以更細微的“共情”代替純粹的“事實”呈現。

哲學對話中的文化解碼,詮釋了展覽的主題。主題建構是文化傳播的語義中樞。2019年,我們曾在希臘雅典舉辦“此中真味——齊白石藝術裡的中國哲思”展覽,將藝術與哲學緊密互連,以中西方哲學家對於“真”的思辨爲主要議題,借齊白石作品深入剖析中國哲學與美學體系中關於“真”的探討。通過“不似之似”“象外之意”“物我之際”三個概念,展覽向希臘觀衆講述中國人關於真理、宇宙的獨特思辨。希臘觀衆在熟悉的哲學語境中逐漸理解中國藝術“寫意”背後的宇宙觀。正如園林中的“借景”手法,異域文化通過主題的鏡像映射實現了認知破冰。

空間轉譯中的沉浸敘事,建構起展覽的精神場域。場域是文化記憶的物理載體,更是情感共鳴的能量場。2022年正值“中國意大利文化和旅遊年”,我們在米蘭推出“不喜平庸——齊白石的藝術世界”展覽,以“轉譯與重構”爲策展邏輯,通過空間敘事解構中西方觀畫傳統的差異。現代展覽依賴展陳設計,觀衆往往在策展人精心的規劃與指引下步入觀看場域。這一觀看方式的實質是對原作的“轉譯”,觀衆從策展人規劃的“側面”去觀看、瞭解原作的“碎片”。這種現代觀展方式與中國傳統文人漸進、私密的賞畫方式截然不同。如果說現代觀展方式是碎片化的,那麼中國文人的賞畫方式則在展卷中呈現時間和空間的連續性。爲此,我們在展陳設計中有意識地用高清複製品復原中國傳統賞畫方式:曲徑通幽的展線暗合手卷閱讀的時序性,半封閉的“書齋式”展櫃還原文人雅集的親密感。這種空間轉譯不僅消解了文化陌生感,更以“熟悉的陌生化”策略激發觀衆對異質美學的探索熱情。

技術賦能下的參與式傳播,讓展覽找到新的打開方式。內容互動是觸發二次傳播的關鍵樞紐。點亮美國舊金山蛇年新春的“不肯作神仙——北京畫院藏齊白石精品展”,以神仙與凡人、宏遠與微小等概念作爲展覽關鍵詞,向美國觀衆展示了中式精英主義與大衆文化的辯證關係,以“衝突性並置”強化文化對話張力。在具體執行中,我們採用數字藝術裝置,藉助AI技術展現中國水墨流變,讓AI齊白石“遠遊”舊金山。展廳入口處的“白石來信”裝置以詩意文本構建情感紐帶,觀衆不僅能帶走穿越時空的齊白石書信,還能撰寫回信,參與跨越太平洋的文化漂流。當回信投遞到大洋彼岸的中國北京,個體的審美體驗已升維爲集體文化記憶的生產。

齊白石全球項目的探索與實踐表明,文化“出海”需在守正與創新間建立動態平衡:以學術研究爲錨點,以共情場域爲介質,以數字技術爲羽翼,最終實現從文化傳播到價值共鳴的躍遷。當希臘觀衆在哲學對話中重新發現中國藝術的智性之美,當意大利青年在園林式展廳自發拍攝“東方美學”打卡視頻,當美國觀衆將“白石來信”嵌入本土社交網絡——這些微觀的共情瞬間,正悄然構築着中國文化“走進去”的毛細血管。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23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