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清豐:“蘑菇點燈”面世 遊客耳目一新
濮陽清豐縣是全國食用菌生產基地,年產菌菇43萬噸。如何把這一優勢持續做大,當地圍繞“菌”字做文章,不斷拉長蘑菇產業鏈條,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今年3月底,全國首個圍繞蘑菇產業建立起的農旅融合項目“蘑菇點燈”在清豐縣投入使用。一到週末,蘑菇園區就熱鬧非凡,露野仙蹤營地、魔法精靈樂園、蘑菇故事匯等活動區人氣火爆,在蘑菇品種展示區,500多種蘑菇樣本吸引遊客紛紛打卡拍照。
遊客 肖豔彩:看到了很多蘑菇的種類,以前也沒有聽說過,也沒有看過,感覺耳目一新。
除此之外,園區還設置了戶外運動區域。像這樣山地自行車的專業騎行訓練場地,在當地還是第一個。
濮陽市市民 尹慧婷:以前想的這種賽道只能在體育場,還有那個公園兒才能玩到。但是沒有想到就是會在這麼多的蘑菇大棚的旁邊,有一個這麼漂亮的一個賽道,能讓我們的孩子去玩兒。
目前這個園區已構建起週末休閒、親子教育、體育運動、鄉村購物、藝術展覽等9大類117個消費業態,極大豐富了周邊鄉村和市民的多元化文旅消費需求。
中青博納(北京)農業產業發展公司總經理 黃志浩:我們這項目的打造,更多的是圍繞着鄉村美產業強作爲一個出發點。都是圍繞着市民的剛需,比如說購物的剛需、教育的剛需,小朋友素質提升的剛需,親子的剛需,週末休閒的剛需。
有了農旅融合的帶動,清豐食用菌的品牌被更多人熟知,鮮菇的生產訂單也從周邊縣市擴展到北京、山東等地。今年,當地還建起智能溫控大棚來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和產能。
濮陽市清豐縣馬莊橋鎮趙家村村民 韓素平:(原來)我們不知道這一個蘑菇裡邊的溫度和溼度,就是拿着那一個溫度計來測量一下,一天下來才能檢測到10個大棚。現在省工省力,打開門兒都能看到這個溼度、溫度、二氧化碳。現在能走30個大棚。
與菌菇大棚比鄰而建的還有17家食用菌工廠,出菇車間達1600多個,每個這樣的車間可擺放2萬多個菌包,空調、燈帶、加溼器控制着溫度光照和溼度等指標進行自動化生產。
濮陽市清豐縣裕豐農業負責人 姚英強:種植工廠化、生產機械化、調控智能化。我這1個出菇房相當於傳統種植的6畝地去用,一天大約有40噸的鮮菇出品。
通過聚焦菌菇這個“土特產”推進一二三產有機融合發這,如今,清豐縣全年食用菌加工業產值達19.6億元,全產業鏈產值55.7億元,輻射帶動7.8萬餘羣衆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