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娃學習開竅,關鍵就是這3點,90%的父母還沒有意識到

作者:主創團·牧青野

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孩子的學習這件事,完全可以用蘇格拉底的“三段論”進行分析自欺欺人:

前提一:所有人都會學習

前提二:我娃也是人

得出結論:我娃也會學習

你別說!你還真別說!這要是忽視邏輯細節的話,看着好像還真是那麼回事!

嗯,果然在學習這件事上,老母親都是會自我催眠的。

可現實總是一棒子敲醒老母親的幻想。

這不,眼瞅着已經開學了,我家孩子的學習魔咒又一次打開了:

簡簡單單一道題,你講8遍都聽不明白;

學時啥都會,開考啥都廢;

爸媽985,孩子總分超不過250……

有時候老母親只想無語問AI: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開竅?

AI冷靜地飄過一句話:

種子發芽需要溫度、水分、空氣;你娃開竅,需要思維模式的破土、學習策略的生長、能力養分的積累。

嗯,說得很好,但怎麼做?老母親還得自己摸索。

在“柴米油鹽”的生活中

培養思維能力

過年回老家時,發生了一件挺有趣的事:

作爲已經奔四的老母親,看着女兒拜了一圈年後越來越鼓的紅包,忍不住流下了想要“佔爲己有”的哈喇子。

於是,我立馬轉動自己智慧的腦瓜,蹦出一個計策:

“你這都馬上要成年了,該學習如何做理財了,要不我幫你吧……”

“媽,你繼續說編。”

“咱先得給壓歲錢建立一個可靠的儲蓄賬戶,比如像以前一樣,先存你媽我這兒。”

“媽,明白,你要和以前一樣私吞我的壓歲錢。”

“沒沒沒,沒有的事。媽媽是爲了幫助你在生活中學習如何培養思維能力。比如如何合理規劃金錢,還有見識金錢面前人性的扭曲避免被你媽騙,學習面對消費陷阱時如何控制自己的慾望……”

看孩子不爲所動,我暗自腹誹:

“這娃大了,不好說服騙了。”

然後繼續講起道理:

“俗話說得好,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

管理金錢,需要使用到語數外,記賬要用漢字,算賬要用數學,縮寫符號要用英語,消費要使用到的生活常識,更是牽扯到物化生政史地。

我給你打個比方:

一個杭州的女孩,小時候總是搞不清加減乘除,她爸大手一揮,不送她去培訓班,也不送她去測智力,而是把她帶到了菜市場,買菜、花錢、湊錢、找錢……一系列操作堅持下來,這女孩的數學就開竅了;

你瞅瞅,這些生活中的細枝末節,每一樣都學習有關。

孩啊,媽媽是想貪圖你的一點壓歲錢嗎?怎麼可能!媽媽都是爲了你的學習呀!”

在我一通語重心長中,女兒果然開悟上當了,果斷把壓歲錢交給老母親保管。

唉,爲了在生活的磨礪中增長孩子的思維能力,老母親真是煞費苦心,太感動了!

柴米油鹽,皆是學習。

一位教育學家也曾說過:“孩子是天生的哲學家,父母要做的,就是保護他們的探索權和好奇心。”

學習能力,歸根究底是孩子的思維能力。

一個在真實的生活中養出有能力和經驗的孩子,纔能有更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當然,我舉的這些例子只是拋磚引玉。生活中,還有太多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培養思維能力:

1、讓孩子獨立做成一件事(無需做好,因爲成人和孩子對於好的標準不一樣)

比如自己整理書包,自己打掃或設計房間,參與一些簡單的家務……

2、把孩子“丟”到體驗和實踐中去(如果大人懂得比孩子多,可以以“教練”的角色引導孩子或者幫孩子答疑解惑;如果孩子懂得比大人多,那就給孩子發揮的機會,讓他們盡情地向我們“賣弄”吧)

比如參加各種博物館、夏令營、冬令營,甚至一些簡單的社區、家庭活動。

在“錯誤—改進”的迭代中

讓學習策略持續生長

先問大家三個問題:

你家孩子有錯題本嗎?

他是如何使用錯題本的?

錯題本對他的學習幫助大嗎?

之前我也幫孩子整理過錯題本,當時還專門在網上買了功能最全的那種。

說個很真實的感受,錯題本真的太香了!

畢竟,整理錯題本的過程,其實就是重新整理思路的過程。

很多父母應該都有過類似經歷:

孩子考試時做錯的題,你讓他看吧,他怎麼都看不明白,但你要讓他看一眼參考答案,這孩子就跟瞬間開竅了似的,立馬就反應過來了。

可你等過一段時間,再找道類似的題型讓他做,他基本都是兩眼一抹黑。

其實這種現象的真實原因就只有一個:

孩子當時看懂的是答案,而不是這道題考察的思路。

再簡單說就是,答案是把出題者的思路展示在了孩子面前,但孩子自己並未吃透這道題背後的邏輯。

一個是:看一遍答案——知道了;

一個是:做一遍或想一遍——吃透了。

二者完全不一樣。

所以我當時在和孩子建錯題本的時候,就參考了一位知乎網友的建議:

1、主要由孩子自己記錄錯題本,避免錯題本中呈現出的是父母的思路;

2、將錯誤原因及錯誤思路也記錄下來;

3、記錄正確解題思路及題目背後考察的知識點,並設置固定時間進行復盤。

說實在的,建立錯題本和讓孩子根據錯題本定期覆盤的過程,還是相對繁瑣而辛苦的,但確確實實看到的是,孩子也因此而獲得了很直觀的進步。

說白了,錯題本的意義不在於記錄和整理,而在於把學習當成一項“馬拉松”。

在這個長跑的過程中,我們允許孩子出錯,允許孩子針對自己的錯誤進行一次次的修正和迭代,並慢慢地改進和成長。

錯題本只是一個工具,我們幫助孩子培養的是“成長型思維”。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不是養出不犯錯的孩子,而是能讓孩子學會如何在錯誤中成長。

說到底,在學習中,想要培養成長新思維孩子,注意這三點就可以了:

1、找出錯誤背後的原因和解決錯誤,比指責錯誤更有用;

2、孩子前進最大的動力,是持續的正反饋。

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肯定,多看見他們的一些小進步,才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向前走的動力;

3、做好定期的覆盤,孩子才能走得更遠、更穩。

在具體的“微習慣”中

積累能力養分

你有沒有發現?

我們做父母的,天天給孩子講要培養專注習慣。

但在實際的過程中,習慣其實很難培養出來。

這裡分享一個我在假期陪孩子寫作業時的小發現:

放假剛開始,我和孩子商量好了,提前寫完作業,剩下的時間可以全部用來玩。

結果,我想得有多美,孩子的打臉就來得有多快。

那段時間,我家孩子坐到書桌前,就和每一個不愛寫作業的熊孩子一樣:

摳腳撓手,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要喝水,反正就是不能靜靜坐在書桌前好好寫作業。

爲了讓孩子專心一些,我專門借用了番茄鍾,還用美食、手機各種威逼利誘,但都沒啥用。

老母親氣得要死,熊孩子依舊我行我素。

要不說我們是新世紀的覺醒老母親呢?我果斷轉頭向專業人士尋求答案,在和一位資深家庭教育老師溝通後,他的一句話讓我醍醐灌頂:

“父母最大的誤區,就是用成人思維去要求孩子。”

當時我突然反應過來,我對孩子說的今天要好好寫作業,其實是一個很泛的概念。

作爲一個成年人,基於自己的經驗,我自然清楚好好寫作業就是坐到書桌前,然後專心寫完某一部分內容。

這些對於我而言,是發出一個指令,自己就知道該怎麼做的事兒,但對於孩子而言,卻是他們需要先處理信息,然後再去行動的問題。

有人曾打趣過:“對孩子發出指令,就像和你的老公溝通一樣,指令越清晰,他們越容易做到。”

意識到這一點後,我開始改變自己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方式,比如:

1、把“你早點寫完作業,就可以早點玩”,改變爲“你寫完這三頁作業,錯誤率不能超過3道題,就可以玩半個小時手機”;

2、把“你寫作業時要專注一點”改變爲“你在寫完這頁作業前不能做其他事”;

3、把“你要做完這張卷子”,改變爲“你先做完這一道題”……

好的學習習慣,是在一個個具體的微習慣中養成的。

當我改變了指令方式後,發現孩子在學習中的任務更明確了,學習效果也越來越好了。

當然,這種用具體的指令養習慣的過程中,我還意識到有兩點需要注意:

1、鼓勵孩子在特定的專注時間內(不要太長)堅持下去。

等孩子自己完成一次專注挑戰後,他收穫到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會激勵他開啓下一個挑戰;

2、不用情緒打擾孩子。

有時候孩子做不到專注,和父母的情緒干擾有很大關係,比如看孩子寫字慢了,就開始大罵,看孩子做錯題了,立馬一巴掌扇過去……

最好的陪伴,是不打擾。

可以偶爾提醒,但一定不要在孩子專注時進行干涉。

如果你做不到冷靜和客觀看待孩子的不自律、不專注現象,那就不要盯着孩子寫作業,在旁邊做點其他事,比如看書、運動等。

最後想說,學習,是一種可以培養的能力。

我們父母要做的,就是做好引導,站在更高的維度,幫助孩子解決困住他們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