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園“未來時”已到來

8月15日的新疆昌吉市,驕陽似火。穿過一片片濃綠的葡萄園,記者走進昌吉市印象戈壁葡萄酒莊200畝標準化示範園。這裡沒有傳統葡萄園裡忙碌的人羣,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筆直矗立的金屬立杆、懸空的滴灌帶和正在除草的機械。該酒莊總經理富強俯身撥開一片葡萄葉,指着新苗說:“你看,這些苗子才種下3個月,但每一株的株行距、每一根杆子的位置,全是GPS精準打點定位的。”

這片看似“過於整齊”的葡萄園,正是新疆葡萄酒企業應對現實變化的一次大膽突圍。

富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傳統人工管理模式下,一畝葡萄園人工成本高達1200元—1500元,加上水費、地租等,總成本超過2000元。而機械化全面推廣後,人工成本可降至600元左右。

成本之外,更緊迫的是時間窗口。新疆冬季來得早,每年10月初釀酒葡萄採收結束後,緊接着就要開展冬剪、冬埋等工作,如不能及時找到工人完成,葡萄藤極易凍傷。

在這片示範園裡,傳統葡萄種植的“經驗主義”被精準的工業標準取代:每根杆子用GPS定位打點,杆距6米,葡萄苗株距1米、行距3.2米;滴灌帶全部懸空掛於鐵絲上,避免機械除草時損壞;金屬立杆替代傳統水泥杆,可承受葡萄採收機的強烈震動;葡萄藤“廠”字形單枝單蔓架勢,爲機械化修剪留出操作空間。

儘管今年栽種的葡萄苗明年5月就能掛果,但酒莊計劃全部將果實打掉。“我們要把樹養壯,不急這一時。”富強透露,示範園前3年畝均投入達8000元—1萬元,比傳統種植高約20%,但長期成本將大幅下降。

昌吉回族自治州林草技術推廣中心技術推廣科科長杜林峰告訴記者,昌吉州現有釀酒葡萄5萬畝,標準化種植、機械化管理的比例還很低。“這是必然趨勢,只有機械化才能把成本降下來。”

但他也坦言推廣難度:老園改造“很費勁”,需重新規劃杆位、溝渠,成本高,因此新建葡萄園更適合標準化建設。目前,瑪納斯縣、呼圖壁縣、昌吉市釀酒葡萄種植產區正積極探索標準化示範園建設,以提升釀酒葡萄機械化水平。

機械化的效率之高令人震撼:一臺採摘機日工作量達100—200畝,相當於100多個勞動力。

“我們酒莊有800畝地,人工採收要一個多月,用機械一週就能完成。”富強說。未來,酒莊還計劃爲周邊小型酒莊提供機械化採收服務,攤薄設備成本。

“短期看投入大,長期看必須走這條路。”富強說,“我們希望用200畝示範園蹚出一條路,然後逐步改造老園子。新疆葡萄酒要想和世界競爭,必須走標準化、機械化發展之路。”(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