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發1萬成詐騙目標 臺西鄉公所走入社區教民衆「看懂真假」
▲臺西鄉公所結合永豐社區舞蹈課程,向民衆宣導最新詐騙手法。(圖/記者遊瓊華翻攝)
記者遊瓊華/雲林報導
普發現金1萬元自11月5日開放登記後,各式詐騙訊息隨之涌現。詐騙集團趁勢透過簡訊、假網站、僞造官網圖像等手法混淆視聽,讓不少民衆差點受騙。爲強化地方識詐能力,臺西鄉公所政風室走進永豐社區,結合居民固定參與的健康促進舞蹈課,以最貼近生活的方式提醒社區居民提高警覺。
根據165打詐儀表板最新統計,今年10月全臺受理詐騙案件超過1萬3673件,財損金額突破60億4400萬元,網路購物詐騙仍居首位,共4141件,其次是假投資、假交友、色情應召及徵婚詐騙,手法層出不窮,令人防不勝防。
在永豐社區活動現場,政風室主任陳大中一一拆解「普發現金詐騙」的常見伎倆。他指出,詐騙集團常以相似的僞冒網址或仿製官網LOGO混淆視覺,讓民衆以爲是政府正式網站,例如僞裝成「10000.gov.tw」頁面,誘導民衆輸入個人資料與帳戶資訊。陳大中提醒,「真正的官網網址務必再三確認,若網頁跳出要求輸入個資或信用卡資料,幾乎都是詐騙。」
陳大中也引用法務部反詐宣導海報,向民衆說明最實用的防詐原則「三多三不」。他強調:「三多,就是多問、多查、多確定;三不,就是不信、不理、不轉帳。」他舉例,有長者平日習慣獨自在家,若突然收到「貨到付款」包裹,只要多問一句、多查一下,就能避免落入網購詐騙的陷阱。
除了識詐宣導外,陳大中也趁活動向居民介紹今年7月22日正式上路的《公益揭弊者保護法》。他說,該法提供吹哨者身分保密、工作權保障與人身安全等多項保護,是政府推動廉能的重要里程碑;透過加強法制教育,也能讓更多民衆願意站出來揭露不法行爲。
有居民表示,平時很少接觸網路資訊,容易被真假難辨的訊息搞混,「有人願意到社區來講解,真的比較能聽得懂、記得住。」活動結束後,仍有人留下詢問生活中遇到的訊息是否爲詐騙,顯示宣導確實提升了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