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P注射助關節炎、慢性損傷 醫警示:費用高、有失敗風險

PRP注射助關節炎、慢性損傷,醫警示:費用高、有失敗風險。(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臺灣醫界最近興起一股PRP(富含血小板血漿)針風施打潮,因自費昂貴,患者若治不好又得不到醫療險理賠,將是雙輸。骨科醫師陳建宏認爲此法對慢性損傷確有一定成效,同樣有一定失敗率,提醒增生注射僅是一種治療的方式,調整生活習慣及飲食,訓練肌肉力量,都要相輔相成。

PRP(Platelet-Rich Plasma,富含血小板血漿)注射早期用在職業運動選手因運動傷害,造成急、慢性的肌腱或是韌帶撕裂傷,像高爾夫球名將老虎伍茲及知名NBA球星等,都曾試過這種注射方式,幫助軟組織的加速癒合,以求儘早迴歸運動場域。

隨着實證文獻的發表,PRP注射近年來在骨科、運動醫學及復健領域中的治療逐漸受到重視,對慢性疼痛、退化性關節患者,更是除了開刀以外的另一種選擇。

加上注射PRP屬自體療法,不存在免疫排斥或過敏反應的風險。包括退化性膝關節炎、網球肘、肩袖損傷等慢性損傷患者都願嘗試施打,也有一定療效,甚至被擴大用在醫美領域,掀起一波PRP施打潮。

這項醫療自費昂貴,很多患者只好以醫療險支付,造成保險業者對此項目嚴格把關,除非醫師認爲是必要性治療,否則若因保養或輔助施打,大多拒絕理賠。

骨科醫師陳建宏認爲施打PRP針,對韌帶與肌腱撕裂傷確有一定促進效果,但仍有一定失敗率。(程炳璋攝)

陳建宏提醒,PRP對促進肌腱、韌帶及關節軟骨修復具有一定效果,但仍有一定失敗率。病患顧及高昂費用,最關心的是需打幾針及是否需要長期施打,醫師通常是依據大數據來建議施打頻率。

陳建宏強調,PRP僅是提供一種治療的方式,生活習慣及飲食的調整,肌肉力量的訓練,都是相輔相成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