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服務地方產業升級“適配密碼”

本報訊(記者 陽錫葉 通訊員 司念偉 吳昊楠)“10釐米,一個拳頭的差距,就可能引發堤岸崩塌。”日前記者在湖南理工學院採訪時,該校教師陳思源告訴記者,“通過6年技術攻關,學校已經研製出崩岸智能預警系統,足不出戶就能監測到長江和洞庭湖堤岸的釐米級細微變化。”

這是湖南理工學院積極服務地方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學校圍繞創新鏈佈局學科鏈,依託產業鏈優化專業鏈,近3年與企業聯合攻關技術項目超500項,年產值超12億元,科技成果轉化指數位居全省前列,破解了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適配密碼”。

最近一年多,隨着岳陽地區100萬噸/年乙烯煉化一體化項目獲批,湖南理工學院服務湖南萬億級現代石化產業發展的力度再次“提檔升級”:與產業園和石化企業組建產業協同創新研究院,投身湖南現代石化中試基地建設,兩項成果產業化後有望爲岳陽新增兩個百億級化工新材料產業。

“一滴石油,從最初的原料,到延伸到下游的新材料,我們建立了一整套研發體系,力爭把化工原料‘吃幹榨盡’,物盡其用。”化學化工學院副院長劉宇說。學校深化與湖南石化、岳陽興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業的產學研合作,共建學校牽頭的“石油化工催化與分離關鍵技術”湖南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和“綠色化工產業學院”,推動特種環氧樹脂等10餘項成果落地。

一個專家,帶領一個團隊,服務一個項目,這是學校科研“三個一”的探索。據統計,2024年,學校在企業掛職和擔任科技特派員185人次,先後攻克航煤加氫新工藝、特種環氧樹脂、特種聚丙烯材料等技術,並全部實現產業化。

學科和科研跟着產業走,專業設置也圍繞需求轉。近5年來,學校停招和撤銷21個本科專業,針對區域產業鏈佈局和調整,先後增設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大數據管理與應用、人工智能等11個本科專業。

專業調整的依據是什麼?湖南理工學院校長曾祥君說,主要是看準了地方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大膽做“減法”,又善於做“加法”,學校的專業設置思路,來自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

曾祥君介紹,學校面向湖南產業發展需求和“新三樣”產業,打造石油化工、工業智能、高端電磁裝備、新能源、水資源保護、港口物流、湖湘文化傳承等8個特色專業集羣,做到51個專業都有支撐產業和社會需求。學校也獲批“綠色化工”和“電子信息裝備”兩個湖南省現代產業學院,以及“現代石化”卓越工程師培養基地。

“一句‘就業何必去遠方,岳陽就是好地方’的宣傳語,讓我堅定了畢業後留在這裡工作的決心。”2024年7月,在湖南理工學院和岳陽經濟技術開發區聯合組織的畢業生集中入職儀式上,該校碩士畢業生鄧長久說。

鄧長久是學校推進畢業生“本土化”就業的受益者。學校強化校政聯動,將岳陽地區就業崗位挖掘、就業渠道拓展作爲促就業的重要舉措,加強與岳陽人才集團、企業代表對接,實現校政企三方聯動。學校一方面把企業“請進來”,讓學生足不出校選崗位;另一方面,開通“就業大巴”,組織學生深入企業實習實訓、參觀考察,增進其對企業的認同感和親近感。

5年來,湖南理工學院畢業生留湘率從2021年的47.6%提升至2024年的56.34%,留在岳陽工作人數比例從2019年的9.5%提升至2024年的22.47%,其中直接就業於岳陽市“1+3+X”產業體系的比例爲55%。

“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把學科專業建在產業鏈上,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以高校所能,服務地方所需,既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時代要求,也是地方高校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湖南理工學院黨委書記張國雲說。

《中國教育報》2025年08月18日 第04版

作者:記者 陽錫葉 通訊員 司念偉 吳昊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