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產教融合“兩張皮”痼疾
產教融合是實現教育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銜接的關鍵戰略,是打通教育、科技、人才循環的核心樞紐。一段時間以來,如何進一步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大力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受到廣泛關注。此前,教育部等9部門聯合主辦的2025年職業教育活動周圓滿落幕,其間各地的產教融合示範日以其突出的含金量、辨識度、影響力受到社會關注。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通過機制創新、法律保障、財稅激勵、試點示範等政策驅動實現飛速發展,已形成系統的成果體系。教育與產業的契合度持續優化,推動了產與學的同頻共振;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教師隊伍專業化素養有力提升,教師隊伍的“雙師型”結構不斷優化;校企合作機制建設持續完善,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實現有機銜接,服務產業發展的驅動能力快速提升。
例如,天津市出臺支持產教融合的地方性法規《天津市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促進條例》,打造職教出海品牌“魯班工坊”,高水平承辦首屆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共建省域現代職教體系建設改革試點取得顯著成效。又如,福建省晉江市以泉州職業技術大學爲牽頭學校,以晉江經濟開發區爲依託園區,成功入選全國首批、全國縣級唯一的國家級市域產教聯合體項目。
在產教融合過程中,還存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兩張皮”現象,不時出現“培養與需求脫節”“校熱企冷”“聯而不合”“合而不深”等問題,要糾治這一頑疾,需多維度施策。
一方面,通過配套設計和實踐突破,協同建立符合教育規律與產業規律的產教融合推進機制。建立健全院校與產業園區、企業的協調聯動,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精準適配、協同發展的耦合機制,推動院校專業譜系對接產業發展,重點服務區域重點產業緊缺崗位,系統推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從注重就業率、合作企業數量等單一維度的傳統評價,轉換到對產業貢獻度、教育匹配度、學生髮展度等方面進行多維度精準測評,運用大數據、區塊鏈技術建立“人才質量追溯平臺”跟蹤和評估院校人才培養質量。通過構建產教融合數字孿生系統、開發區塊鏈存證技術應用、建設基於DeepSeek等平臺的AI診斷系統,引進第三方考覈評價機制,從評價主體、評價標準、數據支撐、結果應用4個層面系統重構職業教育的質效評價體系。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組合式激勵扶持機制。搭建高校、企業、社會深度融合的協同育人經費籌措合作機制、利益分配機制,對深度參與產教融合、多元辦學的企業,給予獎勵和扶持。根據企業的財務、信用狀況和辦學、經營情況等綜合因素,給予適度信用額度和融資便利,爲企業經營發展提供授信支持。建立產教融合風險防控體系,增強機制創新,平衡好各方利益。(作者:魯 良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