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經濟浪潮下,女性就業的破局與新生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田夢迪
給巴洛克珍珠加上翅膀、尾巴、眼睛等零部件,畸形珍珠成了有個性、有角色的IP形象,有的像財神爺,有的像美人魚……因爲“爆改珍珠”,77歲的@珍珠奶奶何仕珍在抖音上走紅,“小怪獸”系列也成爲直播間的爆品,一天售出幾千件,單日銷售額能達到幾十萬元。如今,@珍珠奶奶已收穫近160萬粉絲,短視頻和直播也讓傳統珍珠工藝通過創意再造煥發新生。
何仕珍的故事正是平臺經濟賦能女性就業的鮮活註腳。今年6月,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與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聯合發佈的《抖音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價值研究》(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4年抖音平臺整體帶動就業機會超6455萬個。其中涵蓋衆多女性從業者,她們活躍於短視頻創作、電商賣貨、才藝直播等領域。從全職寶媽到殘障女性,從鄉村農婦到銀髮羣體,平臺正通過技術賦能與生態構建,重塑女性就業的價值邏輯,開闢出一條從“靈活就業”到“職業認證”的制度創新路徑。
打破邊界:低門檻開啓多元就業新可能
“塑料做的只能叫飾品,但珍珠做的可以叫珠寶。”屏幕中的何仕珍開蚌手法嫺熟,時不時爆出金句。20世紀70年代,她就開始進入珍珠產業積累手藝,從母貝培育到開蚌取珠、再到珍珠首飾的製作工藝,作爲企業創始人,何仕珍對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都曾深度參與。
除了用創意內容撬動生意,何仕珍和孫媳婦還拍攝了一系列珍珠打假的科普內容。不少粉絲都是在“珍珠奶奶”的直播間裡,從零開始認識珍珠、學會買珍珠、愛上戴珍珠。經過一年的內容積澱和粉絲積累,2021年,珍珠奶奶專場直播銷售額突破了千萬元。
何仕珍的故事印證了報告中提到的“銀髮就業激活效應”——平臺通過降低就業門檻,使大齡女性突破傳統職場的年齡限制,將生活閱歷轉化爲經濟價值,從而實現穩定就業。
“不同於傳統平臺的‘零工思維’,抖音通過內容創意激活了多元職業場景,比如探店主播、非遺傳承人、鄉村文旅策劃師等新角色,形成了‘一人就業帶動團隊協作’的集羣效應。”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就業創業室主任陳雲指出,平臺就業已從早期“量的擴張”轉向“質效並重”。
來自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的程學豔是擁有三個孩子的“全職寶媽”,同時也是一名美食推薦官。她經常四處尋訪當地好店,爲店鋪拍攝視頻、做團購、增加熱度。
“像這樣一份三合一空氣年糕,只要兩塊八毛八喲。年糕稍微油炸後,每個都鼓得胖乎乎的,再搭配上雞柳薯條三合一,簡直就是王炸組合。”程學豔運營的抖音賬號叫@農村小妹探店,視頻中的她正在安利大家到店享用美食。
在臨泉縣,有兩三百名普通寶媽和程學豔一樣,在帶娃之餘和空閒時間探探店、剪剪視頻、發發抖音。“雖然我的粉絲數不是很多,但每個月能帶來3000多元的穩定收入。”這讓程學豔特別知足,這份時間自由的工作,讓她既能照顧好三個孩子,還能充實提高自己。“探店這件事不是隻有幾百萬粉絲的大博主可以做,我們這種普通的人,只要用心,也可以做。”程學豔感慨道。
報告顯示,全職寶媽佔從業人員樣本的8.21%,她們藉助靈活時間兼顧家庭與創收。除此之外,銀髮女性突破年齡限制,通過內容創作重返職場;鄉村女性組成繡娘團隊,依託非遺技藝實現居家就業……以抖音爲代表的短視頻平臺通過低門檻的特性,爲不同身份的女性提供就業機會,拓寬了女性的就業邊界。
激活潛能:數字化驅動女性創業轉型
“很多女裝店鋪只做到L碼,說是L碼其實是M碼。”抖音達人@鴨嗓明明120斤的吐槽道破千萬女性的穿衣困境。在傳統電商領域,大碼女裝長期處於有品類無品牌的狀態,優質商家難以從競爭中突圍,而短視頻與直播時代的到來,正爲女性商家打開品牌化升級的新路徑。
“90後”創業者清清十幾年前入行電商,兼任客服時頻繁收到“160斤能穿嗎”的諮詢,由此發現大碼女裝的商機。2010年,她創立雲妃秀並將尺碼拓展至5XL,覆蓋體重200斤的女性。2019年,爲尋找更多目標客羣,雲妃秀入駐抖音電商。直播電商與大碼女裝的契合度極高——圖文時代消費者需靠模特圖和尺碼錶想象穿着效果,而短視頻和直播中,140斤以上的真實模特展示、實時互動諮詢,讓雲妃秀的退貨率比行業低至少20個百分點。清清通過短視頻提前曝光商品,根據點贊評論調整設計,“做好品質,80%~90%的用戶就會留下來。”從白牌到品牌,雲妃秀在抖音完成蛻變。
同樣的轉型也發生在東莞製鞋企業老闆@東莞佩佩身上。原本依賴線下批發商的她,2022年春節在抖音直播間推銷德國訓練鞋,單日收穫數千筆訂單。如今她已成爲當地頭部主播,月銷數萬雙鞋子,更致力於打造自有品牌,實現從傳統制造商到創新型企業的轉變。數據顯示,抖音平臺90%以上爲中小企業,2024年超200萬中小商家借直播實現生意增長。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黨委副書記郭瑜指出,抖音的社交屬性與動態信息傳遞能高效營造情感共鳴,“沉浸式場景和限時促銷刺激消費衝動,更破解了中小企業獲客難題。”爲扶持中小企業,抖音電商推出降低保證金、免費流量扶持等政策,“產業成長計劃”提供的數據分析服務,幫助商家精準定位中西部下沉市場。這種輕資產創業模式,讓女性創業者僅憑創意與供應鏈能力即可切入細分賽道。
“我們賣的是讓大碼女性擺脫身材焦慮的自信。”清清的感悟,折射出數字經濟時代女性創業的深層價值——平臺不僅提供就業機會,更通過“興趣驅動、技能變現”的機制,讓女性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成爲社會觀念變革的推動者。從“找貨賣”到“造品牌”,抖音以技術普惠激活女性創業者的潛能,讓每個商業靈感都有機會轉化爲可持續的事業,這既是就業形態的革新,更是社會價值的重塑。
普惠賦能:平臺經濟助力就業均衡與權益保障
31歲的劉霞冰是廣西欽州靈山縣人,“靈山竹編”聞名遐邇,遠銷海外,曾經是當地人主要的經濟來源。2008年金融危機後,靈山竹編也受到衝擊,日益凋零。父親說這是夕陽產業,但一次次走出平南鎮的劉霞冰,總是一次次嘗試走回來。
2019年的一天,她的直播間突然涌進很多人,一直在刷貓窩。抱着試一試的態度,劉霞冰對着設計的樣品編織,沒想到竹編貓窩一炮而紅,訂單排到兩個月後,每天都能賣出一兩百個。回鄉後歷經多次創業,劉霞冰的第一個爆款商品終於出爐。
圍繞寵物用品模式,貓包、貓窩、貓隧道……劉霞冰陸續上線了諸多周邊產品。村裡的手藝人重新拾起篾條,人力就這樣被重新利用起來。如今,劉家人竹編已帶動當地六百多名手藝人上崗增收,更多年輕人也開始學習“靈山竹編”。一個曾經的夕陽產業也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朝陽。
北京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光華管理學院教授雷明表示,短視頻直播爲返鄉創業就業提供機遇與事業興趣結合點。他認爲,抖音平臺爲有志者打造了事業引導和興趣變現的平臺,有效激發了年輕人的創新創業意識。
與此同時,短視頻直播平臺的“去中心化”特徵正在豐富中國就業市場的區域版圖。通過技術賦能與流量扶持,平臺將就業機會輸送到傳統經濟體系的“神經末梢”,推動區域發展從“虹吸效應”轉向“輻射效應”。
在各地“村超”流量的加持下,原本賦閒在家的嬢嬢們組成了繡娘團隊,坐在家門口利用閒置時間做出展現非遺繡藝的作品,並出售給全國各地,獲得翻了幾倍的訂單;由王小娟、伍玉、陳英三位平均藝齡超40年的女戲曲演員創辦的“三花”川劇團曾長期處於虧損狀態,如今依靠抖音探店達人們的線上種草,3個多月賣出2.5萬張票,不僅帶動了演員們的收入提升,也使得更多年輕人喜歡上了川劇。
當劉霞冰的竹編貓窩銷往全國,當各地網友趕來“三花”川劇團聽戲,數字技術不再是加劇區域差距的變量,而是促進就業均衡的催化劑,它讓每一個具備創意與熱情的個體,無論身處何方,都能在數字經濟浪潮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職業座標,爲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注入源源不斷的“她力量”。
來源:中國婦女報